俄罗斯和乌克兰共同宣布了! 2025年10月7日,俄乌双方又各自通报了新一轮无人机攻防战果。俄罗斯国防部说,他们一晚上击落和拦截了184架乌克兰无人机,主要分布在库尔斯克、别尔哥罗德等这些边境州。乌克兰空军则通报,俄军发射了152架无人机和2枚导弹,乌军搞定其中88架。 战场数字天天在变。昨天打下来几百架无人机。两边说的数字总对不上。这种事现在太常见了。 这背后其实藏着现代战争,尤其是无人机战争的一个核心逻辑:什么才算“成功”?一架乌克兰无人机,如果它的目标是在库尔斯克的一座油库,即便它在投弹之后被击落,那这次攻击算成功还是失败? 对于俄罗斯国防部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拦截,是防空力量的体现。但对于乌克兰军方而言,只要目标被摧毁,无人机本身是否存活,或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这种对“战果”定义的根本性差异,是导致数字对不上的第一个原因。它就像一场足球比赛,一方说门将扑出了必进之球,另一方说球已经越过了门线,只是后来被弹了出来,到底算不算进球,全看你站在哪边,以及你更看重过程还是结果。 再来看看这些被反复提及的无人机。它们可不是电影里那种酷炫的、价值连城的侦察或攻击机。其中很大一部分,更像是能飞行的“一次性炸弹”,结构简单,成本相对低廉。 这种设计思路本身就决定了它们是消耗品。战争的逻辑也因此改变了,不再是精兵对决,而是用庞大的数量去淹没对方的防御系统。 就像往一个筛子里不停地倒水,总有一些水会漏过去。所以,当双方报出上百架的数字时,听起来很惊人,但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蜂群”战术的常态。 用大量的、可承受损失的载具,去寻找对方防空网最薄弱的那个点,哪怕只有百分之十的突破率,造成的损失也可能远超这批无人机的总造价。 当然,这些每天准时出炉的战报,不仅仅是给军事分析家看的,它们更是面向公众的心理战。 在一场旷日持久的冲突中,士气是极其宝贵的资源。俄罗斯需要通过不断公布“辉煌”的拦截数字,向国内民众传递一个信息:我们的天空是安全的,我们的防御固若金汤。 乌克兰则需要通过展示自己有能力反击,甚至能深入俄境,来鼓舞民心,并持续向西方盟友证明,援助的武器正在发挥作用,抵抗并未停止。 所以,这些数字在一定程度上是经过“修饰”的,它们是宣传武器,是舆论阵地上的弹药,其精确性早已让位于它所能带来的心理效应。 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边境地区居民真实的焦虑。对于别尔哥罗德或者库尔斯克的普通人来说,184架或者152架,这些数字没有太大意义。他们感受到的,是深夜里刺耳的防空警报,是窗外不时传来的爆炸声,是整夜整夜无法安睡的紧张。 一架无人机被成功拦截,其残骸掉落在居民区,依然可能引发火灾或造成伤亡。而那些没有被拦截的,则可能直接摧毁他们的家园。 所以,当我们在讨论这些数字游戏的时候,不能忘记,每一架无人机的背后,都可能关联着一个家庭的安宁与恐慌。 这场无人机攻防战,已经演变成一场工业产能和后勤补给的马拉松。谁能更快、更便宜地生产出更多的无人机,谁就能在这场消耗战中占据主动。 俄罗斯拥有庞大的国防工业基础,并且还能从外部获得支持,维持着强大的供应能力。乌克兰则更多地依赖西方的援助和自身的创新精神,努力在不对称的对抗中寻找平衡。 每天的数字交锋,其实也是双方工业潜力和后勤效率的一次次公开测试。这不仅仅是飞行器在空中的搏斗,更是工厂车间、供应链线和国际援助网络在幕后的角力。 当数字的迷雾越来越浓,我们或许应该跳出单纯比较谁多谁少的思维定式。在这场新型的战争中,传统的战果统计方式似乎正在失效。 一架无人机被击落,和它成功让一座变电站瘫痪数小时,哪个战果更大?或许,衡量这场冲突走向的真正标尺,已经不再是那些每天公布的、充满矛盾和水分的数字。 那么,在你看来,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这场无人机战争的真实进程?是看谁发射的更多,还是看谁承受的更少?又或者,答案藏在那些永远不会出现在战报里的、更深层次的影响之中?
终于终于有人撕他们了,高志凯在辩论中犀利地指出:“当我的祖先在修长城的时候,
【28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