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42年,缅甸原始森林。一位青年军官与部队失散了。在痢疾、饥饿、蚂蟥的威胁下,历经四个多月,他竟奇迹般地走到印度。 (信源:百度百科——穆旦) 这个从死神手里抢回性命的人,不是久经沙场的老兵,而是杜聿明部的随军翻译、24 岁的诗人穆旦。 故事得从 1942 年的滇缅战场说起。当时日军入侵缅甸,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穆旦作为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的高材生,主动请缨担任随军翻译,跟着杜聿明的部队出征。 可战局突变,远征军被迫撤退,穆旦所在的队伍在缅甸原始森林里被打散,他成了孤身一人。 这片森林有多恐怖?说是 “死亡之地” 都不为过。白天,毒辣的太阳晒得人头晕,密不透风的树林里闷热得像蒸笼;晚上,寒风刺骨,还得防着野兽偷袭。 更要命的是,森林里满是蚂蟥 —— 这些吸血虫能悄无声息地钻进衣服,等发现时,身上已经被吸得鲜血淋漓。 穆旦后来在诗里写:“蚂蟥粘在皮肤上,像饥饿的野兽,吸尽了最后一滴血。” 刚失散时,穆旦还剩一点干粮,可没几天就吃完了。为了活下去,他只能挖野菜、啃树皮,运气好时能抓到几只蚂蚱。 有一次,他误食了有毒的野果,上吐下泻差点昏过去,最后靠着喝雨水才缓过来。 更糟的是,他还染上了痢疾 —— 在缺医少药的丛林里,痢疾就是致命的病,每天上吐下泻,身体越来越虚弱,走起路来都得扶着树。 为啥 1942 年缅甸丛林的痢疾这么致命? 当时没有抗生素,痢疾杆菌在湿热环境里特别容易滋生,患者会持续腹泻、脱水,严重时一天能拉十几次,很快就会体力衰竭。 加上丛林里没干净的水源,喝了带病菌的水,只会加重病情。很多远征军士兵不是战死,就是死于痢疾、疟疾这些传染病。 穆旦能活下来,全靠一股 “不认输” 的劲。他知道,一旦停下就再也起不来了,所以哪怕走得再慢,每天也逼着自己往前挪。 为了防蚂蟥,他把破衣服撕成布条,紧紧缠在腿上;染上痢疾后,他就找些有消炎作用的野草,嚼碎了敷在肚子上,虽然没什么用,却成了支撑他的精神寄托。 有一次,他在河边遇到一群同样失散的士兵,本以为能结伴同行,可没几天,有人因为撑不住放弃了,有人被野兽袭击没了踪影,最后又只剩他一个人。 他后来回忆:“那时候最怕的不是饿,是孤独,走着走着就想躺下睡过去,可一想到家人,就又有了力气。” 就这样,他凭着啃树皮、喝雨水,在丛林里走了四个多月。 鞋子早就磨破了,双脚布满血泡和伤口,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衣服被树枝划得只剩碎片,身上满是蚊虫叮咬的疤痕。直到某天,他远远看到印度边境的哨塔,才突然意识到:“我活下来了!” 到达印度时,穆旦体重从 120 斤降到不足 80 斤,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被送进医院抢救了半个多月才脱离危险。 可谁能想到,这位在丛林里挣扎求生的青年,不仅是随军翻译,还是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诗人。他写的《赞美》《旗》等诗,早就传遍了校园,可在生死面前,文字暂时被求生的本能取代。 后来,穆旦把这段经历写进了诗里,他在《森林之魅 —— 祭胡康河上的白骨》里写道:“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无人的山间,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每一句都透着绝望中的坚韧,读得人心里发紧。 网友们看完这段历史,都被穆旦的勇气震撼了:“24 岁的诗人,在丛林里扛过四个月,这意志力太可怕了”“以前只知道他的诗,没想到还有这么惨烈的经历”“这才是真正的文人风骨,既能提笔写诗,也能提命求生”。 确实,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太多像穆旦这样的年轻人,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着家国。 现在再读穆旦的诗,总能想起缅甸丛林里那个瘦骨嶙峋的身影。他不仅是诗人,更是在绝境中不放弃的勇士。 这段经历,也成了他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 后来不管遇到多少挫折,他都记得:“连缅甸丛林的死神都没留住我,还有什么坎过不去?”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还知道哪些文人在战争中的感人故事?如果是你,在 1942 年的缅甸丛林里,能撑过四个月吗?评论区聊聊,也为穆旦这位 “诗人勇士” 点个赞,愿我们永远记得,那些用生命书写历史的先辈!
1948年4月28日,西柏坡,毛主席破例出门迎接粟裕,朱德站在门口,愣住了,连手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