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文网今天(10月6日)写道:“据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个西方国家的现任和前任官员称,这个类似以物易物的系统是这样运作的:伊朗石油被运往其最大客户中国,作为交换,具有政府背景的中国公司在伊朗建设基础设施。” 这种贸易模式本质上属于主权国家间的正常商业行为。根据《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4款,任何国家不得干涉他国内政,而中伊合作严格遵循市场原则。2025年中伊石油贸易量达每日146万桶,其中83%采用人民币结算,这种去美元化操作既规避了美国金融制裁,又强化了国际货币多元化趋势。 从地缘政治视角看,美国对伊朗的制裁体系存在结构性漏洞。尽管美国冻结了伊朗78亿美元海外资产,但中国通过香港、新加坡的离岸金融通道完成交易闭环。2025年伊朗人民币储备突破2000亿美元,相当于其外汇储备的45%,这种金融韧性使美国制裁效力大打折扣。 国际法框架下的合规性值得深入探讨。安理会第2231号决议虽限制伊朗弹道导弹技术转让,但未禁止能源贸易。中国企业在伊建设的恰巴哈尔港、德黑兰地铁等项目均属民用基础设施,符合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管标准。反观美国《伊朗自由支持法案》,其单边制裁条款因违反WTO规则已多次被起诉。 个人观点:中伊贸易模式揭示了国际经济秩序的深层变革。美国制裁工具箱的边际效用正在衰减,而中国通过“基建+能源”组合拳,既保障了能源安全,又输出了发展模式。这种合作对发展中国家具有示范效应,但需警惕美国可能升级的“次级制裁”和长臂管辖。未来国际经贸规则或将从“价值观优先”转向“务实共赢”,这需要更完善的多边协调机制。
刚刚发生伊朗突然宣布说:10月4日,伊朗国防部长纳西尔扎德在伊朗国家电视台直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