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好了,全国人民都知道了!”黑龙江哈尔滨几名中学生在路上嬉戏打闹,其中一名穿校服的学生骑电动车把停放在路边的奥迪A6给刮了一下。结果没想到几名学生竟然找到车主主动承认错误。 车主看看剐蹭情况,认为不严重,而且孩子们也很诚恳的跟车主道歉,就决定自己修理。没过一会儿这几名学生买了鲜花和饮料给车主送来了。 车主说:“这几个孩子教育的很好,难得几个人可以共同承担责任。” 这事儿在哈尔滨道里区的家长群里传开时,不少人截图转发,有人感慨“现在的孩子还能这么实在,不容易”,也有人好奇“到底是啥家庭和学校,能教出这样的娃”。 其实这几个孩子都在附近一所普通初中读初二,他们班的班主任李老师后来在班级群里提过,这不是第一次班里孩子主动担责——上个月有个同学值日忘关多媒体电源,第二天一早就主动找她说明,还自己查了“设备待机耗电”的资料,跟全班保证以后会记在记事本上。 学校里的德育课也有意思,不是讲大道理,而是让学生模拟“如果不小心弄坏同学的文具该咋办”“捡到东西要不要等失主”,甚至会带他们去交警大队,听民警讲“交通事故里主动认错和逃逸的区别”,那些真实案例比课本上的文字更能让孩子记在心里。 其中一个穿蓝色校服的男生,妈妈是社区里的网格员,平时帮居民解决琐事时总带着他。有次他骑车蹭掉了邻居自行车的漆,妈妈没替他遮掩,而是让他自己拿着砂纸和补漆笔上门。邻居本来没在意,见孩子低着头攥着工具说“阿姨对不起,我来补好”,反倒笑着说“这点小伤,你有这份心就行”。男生后来跟同学说,从那时候起他就知道,“认错不是丢人的事儿,躲着才会心里一直硌得慌”,这种从小养成的认知,比任何时候的“临时盘算”都更管用。 有人可能会说,“万一车主不依不饶咋办”,可这几个孩子当时根本没往这方面想。他们说看到奥迪车的划痕时,第一个念头是“得找到车主说清楚”,几个人还凑了身上的零花钱,有买零食剩下的,有长辈给的零钱,想着万一要赔钱也能一起担。最后车主没要他们的钱,可他们觉得“不能就这么算了”,才跑去校门口的小店,挑了最常见的瓶装冰红茶,又选了十块钱一束的小雏菊——包装纸还是老板看他们是学生,免费帮忙随便裹的,可递到车主手里时,那束歪歪扭扭的花,比任何贵重礼物都让人觉得暖。 车主后来在朋友圈晒出那束小雏菊,配文说“车能修好,可孩子这份诚实修不来”。其实想想,现在不少人遇到事儿第一反应是“怎么撇清”,甚至教孩子“别多管闲事”“少惹麻烦”,可这几个中学生用最简单的做法打破了这种“顾虑”:责任从来不是教出来的大道理,是藏在每一次“敢承认”里的小习惯,是家庭里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学校里不流于形式的德育引导。当孩子觉得“认错不可怕”,才会有勇气站出来承担自己的过错。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黑龙江哈尔滨,一79岁的大妈老伴去世,而后41岁的儿子也意外去世,生活无依靠。但
【41评论】【7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