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93年,菲律宾红薯高产,西班牙殖民者不准出口,偷运者会被处死,当时福建发生大饥荒,在菲律宾经商的陈振龙听闻十分焦急,花重金买了几根红薯藤,将其偷偷编进了回国货船的缆绳里。 东南海域风高浪急,一艘货船悄然离港,船缆中藏着西班牙人眼中的禁物。福建大地旱裂,饥民遍野,谁能打破铁令,带回一线生机? 那是1593年,菲律宾岛上红薯长势喜人,亩产高得让人眼红。西班牙殖民者早把这儿当成自家地盘,从美洲运来这玩意儿,本就想独占好处。他们明文规定,红薯种子一律不准出口,谁敢偷运,就地处死。海关关卡严得像铁桶,搜船时翻箱倒柜,抓着一个杀一个,目的就是不让别人沾光。 转眼看福建这边,同年大旱,山溪干涸,田地龟裂,颗粒无收。泉州漳州一带,百姓饿得直不起腰,村里到处是哭声。巡抚金学曾急得团团转,四处调粮赈灾,可人口稠密的地方,本就靠天吃饭,这下子灾情一发,民不聊生。 陈振龙这人,长乐出身,家里书香门第。从小读圣贤书,二十岁中了秀才,本该走科举路子。可乡试没中,他一咬牙,转行做生意。选了菲律宾这条线,运丝绸茶叶去,换香料木材回,五十岁那年已在马尼拉站稳脚跟。平日里他低调,生意做得稳当,可一听说家乡闹饥荒,心头就堵得慌。 菲律宾的红薯田,陈振龙早留意上了。那东西耐旱易活,块根生熟都吃得,产量还高。西班牙人管得死死的,可他知道,这正是救命的宝贝。家乡山多地少,旱涝保不定,缺的就是这种抗灾作物。他开始暗中打听种植法子,找当地农人聊,慢慢摸清扦插土质这些门道。 灾报一封封从福建寄来,马尼拉的商栈里堆着信笺。陈振龙看罢,明白不能干等着。花重金买下几根健壮红薯藤,藤身粗实,根部饱满。他没急着带走,先藏好,等回程船期。西班牙卫兵日夜巡逻,船一靠港就上,检查得滴水不漏。陈振龙琢磨来琢磨去,决定把藤蔓编进船缆绳里。那绳子粗麻浸水,本就吸饱海腥,藏点东西不易露馅。 船启航那天,海关搜得仔细。西班牙军官带队,士兵用钩子戳舱底,翻货物堆。缆绳挂在船舷,泡在浪花边,谁也没多看。陈振龙站在甲板上,船行七天七夜,风浪颠簸,总算到了泉州港。农历五月二十一日,藤蔓取出时还活蹦乱跳。他直奔官府,把东西献给金学曾,细说红薯的好处:易种高产,抗灾充饥。 金学曾接下这事儿,选漳州坡地试种。陈振龙不藏私,全盘托出栽培技法。雨季一来,苗子破土,秋收时块根堆山。百姓尝鲜,脸上有了笑模样。饥荒缓过来,仓廪渐渐满起来。 陈家没停步。陈振龙儿子接棒,孙子再传,七代人推广甘薯。明末清初,灾年多,这作物屡屡顶上,稳住民生。 红薯如今街头巷尾常见,烤着吃蒸着吃,可它背后的故事,提醒我们,科技兴农、保障民生,从来不是空话。
公元1593年,菲律宾红薯高产,西班牙殖民者不准出口,偷运者会被处死,当时福建发
蕊蕊聊过去
2025-10-06 18:47:00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