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要我养!”2024年,女子9岁时养父母去世,只能跟着奶奶、姑姑生活,高中

史面的楚歌 2025-10-06 07:31:03

“凭什么要我养!”2024年,女子9岁时养父母去世,只能跟着奶奶、姑姑生活,高中寄宿3年没吃过菜,每星期只敢要2块钱生活费,上大学时姐夫扛钢筋,每月打给她300块,生父生母就在眼前,却根本没有帮过她! 商丘的冬天冷得刺骨,小李刚关了肉店回家,推开门就瞧见院子里站着俩穿得旧旧的老夫妻,旁边还有个调解员。 老夫妻瞅见她,眼眶立马红了,颤巍巍扑过来:“闺女啊!是爹娘错了,跟我们回家吧!” 小李一下子懵了,调解员赶紧解释:“她是您亲生父母,当年家里孩子多,实在养不起才送人的,现在找着您了。” 小李脑子嗡地一下,心里说不上是啥滋味。看着俩老人皱巴巴的脸,她想找点熟悉的感觉得,可咋都想不起来这俩人跟自个儿有过啥牵连。 老夫妻抹着眼泪,说自己这些年多想念她,多后悔。 老太太拉着她的手:“当年送你是我们心狠,可那会儿穷得揭不开锅,留着你指定遭罪……现在我们老了,就想你在身边。” 小李喉咙发紧,话里带了刺:“你们是我爹娘?我九岁养母就没了,跟着奶奶姑姑过。 高中住校,每周就敢要两块钱生活费,顿顿吃咸菜。上大学是姐姐姐夫供的,姐夫在工地扛钢筋,一个月挣几百块,省出三百给我。那时候你们在哪儿?” 俩老人低头不吱声。小李掏出个旧钱包,翻出发黄的照片和大学账单。 照片里是瘦瘦的小女孩,穿补丁衣服站在泥糊的墙根下,屋顶漏着风。 “这是我高中家,奶奶拿泥巴糊的墙,冬天冷得睡不着。奶奶年纪大了,家里就几把破椅子。” 又抖了抖账单,“大学学费是姐姐一家凑的,姐夫扛钢筋供我,他们自己娃也得养,日子过得紧巴巴。你们倒好,知道我苦,咋就没伸过手?” 老太太哭着说:“我们知道错了,孩子,回来吧,我们想你。”小李冷笑:“早干啥去了?现在我日子好过了,来认亲?是不是图我有点钱?” 她蹲下来,给俩老人磕了三个响头:“这头是还了生养的恩,往后我不欠你们,你们的亲情我也不稀罕。”起身后头也不回进屋关门。 后来调解员又来劝,小李态度硬得很:“我要是过得差,他们会来?这亲情我不认。” 小李心里清楚,真正的家是奶奶省吃俭用攒学费,是姐姐总在她最难时拉一把,是姐夫那句“供你上学该的”让她记了一辈子。 新闻传开,有人说老两口不容易,那年代养不起只能送;更多人夸小李做得对:“生而不养,断指可还;没养过的人,凭啥来认亲?” 法律也支持她,《民法典》说收养关系成立,和亲生父母的权利义务就断了。 这事儿说到底是血缘和养育的较劲,小李用三个响头给出答案——她认的家人,是雪中送炭的姐姐姐夫。 最让人难受的,是亲情被时代和私心碾碎后,那道填不满的37年窟窿。 小李质问“为啥不掐死我”,藏着被亲生父母当累赘的疼。当她这个“闺女”没用了,连存在都成了错。 养父母一家用穷日子里的那点力托举她,恰恰说明亲情不是看血缘,是看难处时紧攥着的手。 不能怪老两口那会儿的选择,但被扔掉的孩子,有权不原谅。 小李的决绝不是冷血,是护着自己的日子。拒绝那十万块,拒绝的不只是钱,是被随便摆弄的命。 真正的弥补不是认亲,是不打扰,是别再用“爱”的名义二次扎心。 这事儿让人想:亲情要是论轻重,十月怀胎的情分重,还是几十年拉扯的情分深?要是你遇上这迟到的“对不起”,会咋选?

0 阅读:180
史面的楚歌

史面的楚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