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实在太狡猾了,每次发现乌军无人机后,就会派一架侦察无人机尾随跟踪,顺藤摸瓜直到发现乌军的老巢!真是兵不厌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在俄乌战场上,无人机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不仅承担侦察任务,还能直接参与打击行动。 俄军最近的一套战术,就把无人机玩出了花样:他们发现乌军无人机后,不直接轰炸,而是先用无人机一路跟踪,顺藤摸瓜找到乌军的操作小组,然后精准打击,效果可谓惊人。这个打法被称为“盯梢打窝”,背后体现了俄军在技术和战术上的成熟思路。 整个战术的第一步,是发现目标。 俄军的侦察无人机,比如S350M、“海鹰-10”等机型,体型轻巧,折叠机翼可以轻松装入发射管,飞起来安静无声,续航能力强,可以在空中持续4到5小时,航程达到两三百公里。这些无人机一般飞在5000米高空,乌军很难察觉。 更关键的是,它们配备了热像仪和光谱仪,能够捕捉到地面甚至空中的微弱信号,从无人机起飞点一路追踪到操作人员的藏身地点。 当侦察无人机锁定了乌军无人机的轨迹后,它会通过加密数据链把实时画面传回地面指挥站。如果距离太远,俄军还会派两架无人机接力传输,信号可以覆盖200多公里。 这就让俄军能够快速判断无人机的起飞方向,从而锁定发射阵地的位置。整个过程极快,通常从发现到锁定,只需三到五分钟。 换句话说,乌军刚把无人机放出去,可能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俄军的打击就已经锁定他们了。 锁定目标后,俄军的打击手段主要有两种:巡飞弹和重型航弹。小型巡飞弹比如“柳叶刀”,体积不大,但挂载3公斤炸药,速度可达110公里每小时,从接到指令到飞到目标,往往只需要几分钟。 大型航弹则由苏-34轰炸机携带,精准投放,可以直接摧毁掩体。还有更厉害的组合战术,比如“猎户座”无人机,挂载200公斤炸药,可以在空中巡逻24小时,一旦发现额外的援兵或备用无人机,直接进行打击。 俄军通过这些手段,把无人机操作小组和他们的设备几乎一扫而空。 这种战术的优势非常明显,一个侦察无人机只需几十万美元,却可以锁定并摧毁价值数十万美元甚至更多的无人机阵地。 而且高效率,发现目标到打击几分钟完成,乌军几乎没有反应时间。再者,高隐蔽性:无人机飞得高、噪声低,乌军难以发现。最后,灵活性强,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不同打击方式,组合使用,打击效果极佳。 在实际战场中,这套战术屡屡奏效。比如切尔尼戈夫州的一次行动,乌军操作人员把无人机搬回房屋中躲避,结果苏-34航弹精准命中,房屋被炸平,三名乌军操作人员被淘汰。 扎波罗热前线,一架FPV无人机刚起飞,就被俄军“海鹰-10”发现,随后三枚“柳叶刀”巡飞弹齐射,将整个发射点彻底摧毁。 赫尔松地区,俄军甚至让乌军无人机先飞一段路,获取更多坐标后再集中打击,顺便炸毁旁边的燃料库,一箭双雕。 乌军为了应对,也尝试了一些办法。他们设立“无人机缓冲区”,每天生产数千架小型无人机充当警戒哨,同时给无人机加装干扰器,希望能干扰俄军的跟踪和传输。 不过效果有限,俄军无人机数量碾压,形成了类似“监控大棚”的空域覆盖,几乎能实时掌握乌军行动。高端侦察无人机不足也让乌军陷入被动,只能依赖西方援助的“扫描鹰”等机型,数量远跟不上俄军的巡逻密度。 前线有时候三个发射阵地,仅一架无人机被盯上,其他两个也连带暴露,被俄军一并摧毁。 俄军还擅长协同作战,先用侦察无人机盯梢,再用巡飞弹打击操作人员,最后用重型无人机清理备用无人机或附近设施,一套流程下来,乌军的无人机小队基本彻底被清空。 乌军操作员即便躲进树林或掩体,也难逃热像仪的扫描,天上总有比他们更亮的“眼睛”。同时,俄军无人机还会利用多机接力的方式跟踪,就算乌军使用干扰器,也难以阻断追踪链条。 从战术逻辑上看,这套“盯梢打窝”体现了俄军的高技术水平和流程熟练度。 侦察无人机不仅是眼睛,更是信息传输的桥梁,巡飞弹和重型航弹是拳头,二者结合形成闭环作战,让乌军无人机操作成为高风险任务。这种打法不仅能节省成本,还能迅速摧毁目标,降低前线战斗的不确定性。 可以说,俄军把“兵不厌诈”玩到了极致,用廉价侦察无人机做眼睛,用精准巡飞弹做拳头,抓住了乌军操作流程的漏洞。乌军飞手总以为无人机一放出去就安全了,可天上一直有更聪明的眼睛在盯着。 一旦爆炸响起,往往为时已晚。这种战术低成本、高效率、精准致命,堪称现代战争中无人机作战的新标杆。
真是服了!俄军使用一枚三吨重的“大家伙”航弹,对乌军后勤补给线的桥梁进行了轰炸!
【38评论】【5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