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28岁小伙上不良网站被骗了9万余元,报警未果后,想到自己花7块多买过一份个人银行账户资金安全保险,遂联系保险公司理赔,因保险公司拒赔,小伙与保险公司对簿公堂,法院这样判! 这天晚上,向某像往常一样,打开手机浏览网页,心不在焉地点来点去。 突然,一个打着“同城交友”“一键约见”的广告窗口弹了出来,图片极为露骨,几乎没给他犹豫的空间。他心里一阵冲动,想着“反正就看看,应该没什么大事”。于是便点了进去。 页面跳转后,一个所谓的“私密交友平台”映入眼帘,页面设计得颇为正规,还提示需要下载APP才能继续。向某没有多想,便跟着操作,下载并注册了账号。 注册完成后,系统立刻弹出一个“在线客服”,对他说:“小哥哥,附近的美女已经等不及了,充值会员就能马上联系。” 起初,向某还有些怀疑,但看到平台上一个个所谓的“美女照片”,加上客服不断“打气”,他慢慢放下了警惕。为了验证真假,他尝试先充值了199元。 很快,平台显示他成为“黄金会员”,并推送了几个所谓的“真实用户”。但当他点击其中一人时,却提示需要再次缴费才能解锁聊天功能。 “既然已经花了,就再试试吧。”向某心里想着,不知不觉又往里转了几千元。 随着金额的不断增加,平台上的客服不断怂恿:“你已经充值到这个阶段了,只要再交一笔保证金,就能直接约见。”向某的理智被彻底冲昏,完全沉迷在“马上见到真人”的幻想中。 直到深夜,他突然发现自己的银行卡接连收到扣款信息,一笔5000元、一笔1万元……短短几分钟里,近9万余元被转走。 他慌了,整个人从床上蹦起来,额头冒出冷汗。这可是他这些年打工积攒下来的全部积蓄。向某立刻拨打银行电话,试图挂失,可客服告诉他资金已被迅速转入多个境外账户,难以拦截。 无助之下,向某赶紧报警。民警接警后立刻展开调查。通过技术手段,警方紧急冻结了部分尚未被转出的资金,最终帮他追回了6000元。 剩下的8万多元由于资金链复杂、流向境外,几乎无法追回。听到这个结果,向某当场在派出所里哭了出来,嘴里不停地念叨:“这是我全部的积蓄啊,我连个对象都没找着,钱也没了……” 民警安慰他说:“以后要多提高警惕,网络世界里的所谓‘艳遇’大多都是骗局。遇到这种网站,千万不要随便点击,更不要轻易转账。” 正当他无助时,脑海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自己曾经在支付宝上随手买过一份个人银行账户资金安全保险,每年只要7块多,还附带10万元的电信诈骗保障。 想到这里,向某立刻翻出保险单,赶紧联系保险公司申请理赔。他满心以为这是最后的救命稻草,然而保险公司的答复却让他瞬间凉透了。 客服冷冰冰地告诉他:“先生,您的损失属于主动转账,不符合保险责任范围。保险只保障被盗刷、被盗取的情况,不包括您自愿输入密码转账的。” 向某愣在原地,觉得既荒唐又委屈。他明明是受骗才转账的,怎么就成了“自愿”?在他看来,这正是电信诈骗的典型手段。气愤之下,他决定把保险公司告上法庭。 案件开庭时,保险公司坚持认为:向某是自己点击链接、主动输入账号和密码、确认转账的,并非账户被盗刷,因此损失不应由保险承担。 律师甚至强调:“若轻易赔付此类情况,将导致保险风险不可控。” 而向某则情绪激动地辩称:“我是被骗了!骗子通过虚假网站和APP诱导我一步步操作,这和正常消费完全不同。我买这份保险,就是为了防止被诈骗,结果遇到真的诈骗了,你们却推卸责任,这算什么保险?” 法院经过审理,结合案发经过、转账环境以及诈骗套路,认定向某的遭遇完全符合电信诈骗的典型特征。 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愿转账”,而是受到欺骗和操控。保险合同中关于电信诈骗保障的条款应当适用。 最终,一审法院作出判决:保险公司应在保险责任范围内赔偿向某损失的89470元保险金。听到判决的那一刻,向某眼眶湿润,连声道谢。 这起案件在网上引起了热议。许多网友感叹:“幸好法院判得公正,7块钱的保险换回近9万的赔偿,这才是真正的买保险买到值。”
云南昆明,28岁小伙上不良网站被骗了9万余元,报警未果后,想到自己花7块多买过一
屏风隔断相思
2025-10-05 12:15:5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