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看似“亲如兄弟”,但这份“亲密”,完全建立在一个人身上——72岁的普京! 我们必须清醒地问一句:一旦普京下台,接班的是个“亲美派”,我们今天所有依赖俄罗斯的能源管道和军事互信,会不会在一夜之间,变成卡住我们脖子的绞索? 这份担忧,建立在两国当前极高的绑定深度之上。能源领域,“西伯利亚力量”管道每年向中国输送超300亿立方米天然气,新签署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线更将新增500亿立方米运力。在中国天然气进口中,俄气份额持续攀升。这种管道模式,虽避开了海上风险,却也将能源安全的主动权,部分交到了克里姆林宫手中。 军事层面,双方的合作已超越普通军售。2025年8月的“海上联合-2025”演习,已是2003年以来第113次联合军演。从S-400防空系统到苏-35战机,上百亿美元的武器贸易背后,是日益深入的情报共享和战术协同。这种紧密的军事互动,有效地震慑了西方,但也形成了事实上的战略路径依赖。 然而,表面的“亲密”无法掩盖深刻的历史裂痕。从17世纪《涅尔琴斯克条约》割让的大片土地,到19世纪沙俄侵占外东北,再到1969年珍宝岛冲突引发的百万大军对峙,两国关系史上充满了冲突与不信任。即便在今天,俄罗斯在对华能源定价、技术转让等问题上,依然处处设防,心态极为复杂。 因此,中国的策略必须清晰:与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深化务实合作,共同应对美国霸权,但绝不进行军事捆ार绑,并持续推动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时刻警惕“人亡政息”的风险。将国家的能源安全和战略安全,寄希望于邻国领袖的个人政治生命,是极其危险的。真正的国家安全,只能来源于自身的强大和独立自主。 你怎么看“后普京时代”的中俄关系?
中俄关系看似“亲如兄弟”,但这份“亲密”,完全建立在一个人身上——72岁的普京!
科普硬核官
2025-10-04 17:17:5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