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至今没用核武器,不是心慈手软,更不是普京这个人脾气好,而是因为这东西的说明书上就写着,这是用来保命的最后手段,不是拿来打赢常规战争的。 1945年8月,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那是人类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但之后近八十年,再没有国家敢越雷池一步。 为什么?因为大家都慢慢明白了,核武器这玩意儿,最大的威力在于发射架上的威慑,而不是爆炸后的毁灭。 打个比方,核武器就像扑克游戏里的最后底牌,亮出来那一刻确实能吓住所有人,但如果你随随便便就把这张牌打了出去,接下来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历史上,核大国们不止一次走到核战争的边缘,但最后都缩回了手。 最经典的当属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美国和苏联剑拔弩张,核按钮几乎就要按下,但最后时刻,赫鲁晓夫和肯尼迪都选择了退让。 这种“谁先动手谁吃亏”的逻辑,后来发展成了著名的“相互确保毁灭”理论(MAD),说白了就是,你敢打我,我就打你,最后大家一起玩完,听起来很疯狂,但正是这种疯狂,维持了核时代脆弱的和平。 对普京来说,核武器是他的终极保险单,确保俄罗斯在国际牌桌上永远有个位置,但在乌克兰战场上,这张牌却不能轻易打。 俄罗斯不敢轻易使用核武器,因为这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一旦动用核武,俄罗斯将从"不太守规矩的大国"直接沦为"全人类公敌",届时国际制裁将比现在严厉得多,而且核武器一旦开了先例就再也无法收场,这个口子一旦打开就永远关不上了。 说白了,在乌克兰用核武器,相当于为了抢个便利店,把传家宝押上了赌桌,不值当。 现代核威慑其实挺像两个人各拿一把上了膛的枪,互相指着对方的头,谁都不敢先开枪,但都要让对方相信自己真的会开枪。 美国战略家托马斯·谢林说得好,“核武器的威力不仅在于它能做什么,更在于它能让对手相信你会做什么,”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核大国都在研发小型战术核武器,不是为了真的要用,而是为了让威慑看起来更可信,“你看,我都造了这么多小当量的,用起来心理负担小多了哦,”,虽然大家都知道,再小的核武器也是核武器,那个红线跨不得。 现在的核不扩散体系就像个精致的玻璃杯,看起来很美,但一摔就碎,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使用核武器,都会让这个杯子粉身碎骨。 更让人担心的是,新技术正在让这个平衡变得更脆弱,高超音速武器、网络攻击、人工智能...这些新玩意让预警时间越来越短,判断真假越来越难,万一哪个系统出错,后果不堪设想。 说实话,人类能和核武器和平共处近80年,真是个奇迹,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这个物种,在足够大的威胁面前,还是能学会克制的。 核武器就像给全人类来了场强制性的“成年礼”,以前打仗,输赢都还有下次。 但说实话,我一直觉得,靠“互相确保毁灭”来维持和平,就像两个人互相拿着枪指着对方的头,还夸耀说“看我们多和平”,这种和平太脆弱,也太讽刺。 现在的挑战是,我们正处在一个尴尬的过渡期,既不能回到没有核武器的过去,又不能一直活在核威胁的阴影下,怎么办?我觉得需要三条腿走路。 第一,继续维持明确的核禁忌,就像公共场所不能吸烟一样,要让使用核武器变成不可想象的事,这需要所有国家,特别是核大国,不断重申“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 第二,要重启核对话,现在核大国之间几乎不谈核军控了,这很危险,就算关系再差,也得保留这条沟通热线。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改变思维方式,国家安全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游戏,而是大家都能活下来的艺术,就像疫情告诉我们,病毒面前没人能独善其身,核威胁更是如此,蘑菇云下没有赢家。 说到底,核武器问题本质上考验的是人类的智慧,我们究竟能不能在拥有毁灭自己的能力时,依然选择理性与和平?这道题,我们还在作答中。
俄罗斯至今没用核武器,不是心慈手软,更不是普京这个人脾气好,而是因为这东西的说明
物规硬核
2025-10-04 15:44:06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