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曾国藩去世,曾家正在举行葬礼时,曾国藩的死对头左宗棠送来一副挽联。众人一看内容,大惊失色。 曾国藩去世那年,他已经是清朝最有分量的汉人大臣之一了。湘军的建立、太平天国的平定、洋务运动的推动,每一件事拎出来都足够写进教科书。 他虽然出身书生,但手握兵权,既能办文事,也能打硬仗,靠的是那种深藏不露、滴水不漏的处事方式,说得好听是沉稳,说得不好听是深沉。 左宗棠和他不一样,左是典型的“直肠子”,性格耿直,脾气冲,说话不带拐弯,办事不留情面。 这两人风格南辕北辙,理念也有分歧,一个强调中体西用、稳扎稳打,一个主张积极进取、以战止乱。两人共事时,龃龉不断,互相看不顺眼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所以,当曾国藩去世,左宗棠送来挽联时,曾家人心里自然是五味杂陈。表面上这是礼数,实际上大家都在揣测:左宗棠会不会借机挖苦? 毕竟两人之间的过节太深,左宗棠曾在朝堂上公开批评曾国藩办事拖沓、优柔寡断,曾国藩也曾在信中称左宗棠“性烈如火,不可驯服”。这种关系放现在,估计就是“互相拉黑”的程度。 但挽联一展开,众人却惊住了。不是因为内容尖刻,而是因为出乎意料的中肯,甚至带着敬意。左宗棠写的是:“立德立功垂统绪,治兵治学总师模。” 这句话不仅肯定了曾国藩的为人,也认可了他在军事、学术、政治上的综合建树。要知道,这可是左宗棠亲手写的,他没有必要虚与委蛇,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人生最后的大节点上。所以,这副挽联之所以让人“惊”,不是惊其冷嘲热讽,而是惊其大度坦然。 左宗棠可以和曾国藩在政见上针锋相对,但他也知道,曾国藩的确是晚清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尽管两人有分歧,但曾国藩的功绩和影响力摆在那里,左宗棠不可能否认。 他自己后来在西北平定回乱、收复新疆,也是在延续曾国藩所开创的洋务路线和地方武装模式。说到底,他们是同一代体制内改革者,只不过一个偏内敛,一个走外放。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副挽联其实也是左宗棠对自己的一个定位。他借评价曾国藩来折射自己的抱负和立场。曾国藩是“立德立功”的典范,那么左宗棠也希望在历史上被人这样记住。 左宗棠送挽联这个行为,也是在给当时的政坛传递一个信号:争论归争论,人走茶不凉。曾国藩去世,左宗棠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选择了尊重。 这种态度在那个内外夹击、政局动荡的时代,显得尤为难得。换句话说,左宗棠不是在写给曾国藩一个人看,而是在给整个晚清官场立规矩:我们可以不同意,但不能不尊重。 从历史角度看,这副挽联的“惊人”之处,不是内容多犀利,也不是形式有多新颖,而在于它打破了人们对这对“政坛冤家”的刻板印象。 它让我们看到,在复杂的政治博弈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个人情绪,而是对大局的判断。左宗棠之所以能成为曾国藩之后最重要的改革推动者之一,靠的不是嘴硬,而是心宽。 素材来源:文史|曾国藩与左宗棠因何决裂 2025-05-06 14:57·各界导报
1872年,曾国藩去世,曾家正在举行葬礼时,曾国藩的死对头左宗棠送来一副挽联。众
沈言论世界
2025-10-04 13:46:2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