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再次语出惊人!他说:“美国科学的强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它不仅没有衰退,还会在今后几十年内,引领世界的发展!”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中美教育的差异:“我们的教育,太过于抑制学生的创新能力!”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施一公这话确实戳中了要害,毕竟他在霍普金斯大学做了十几年研究,还当过清华生命学院院长,见过中美科研最真实的模样,说的不是空话套话。要弄明白美国科学为啥能一直领跑,根子确实就在教育那套培养逻辑上,跟咱们比简直是两条路子。 过去五年里,美国拿的诺贝尔科学奖比世界其他所有国家加起来都多,从 20 世纪中叶起就没在诺奖上输过阵势。 2020 年疫情最紧的时候,两家美国药企最先搞出了救命的疫苗;两年后,加州的初创公司直接抛出了 ChatGPT,把人工智能推到了新高度;没多久,美国的国家实验室又突破了核聚变的关键难关,这可是能改变人类能源格局的大事。 光砸钱这块,美国今年就要在研发上花 1 万亿美元,2022 年的时候就花了 9230 亿美元,占了全球研发投入的三成,比咱们国家调整后的投入还高出一大截。 更关键的是,全球最顶尖的科研人才都往美国跑,他们 STEM 领域里 43% 的博士都不是美国人,却愿意留在那搞研究,这吸引力可不是凭空来的。 这些成就的根子,就在教育上。施一公在清华给新生讲课的时候就说过,咱们的学生理工科平均水平不差,但真正有批判性思维、能搞顶尖创新的太少,就是 “均值很高,方差很小”,大家都卡在一个水平线上,冒尖的人出不来。这话太实在了,看看课堂上的样子就知道。 咱们这边上课,老师是绝对的主角,一节课里至少四分之三的时间都是老师在讲,学生跟着记笔记、背公式、背课文,想发言得先举手,老师同意了才能说,生怕说错了挨批评。 而美国的课堂完全是另一回事,老师更像个导演,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讨论、动手做实验,哪怕想法离谱也没人打断,反而会被追问 “你为啥这么想”“还能怎么改进”。 《最强大脑》国际赛那回的对比特别明显,施一公当场就点出来了。咱们的选手孙勇除了一道题之外全答对,计算和空间想象的基本功扎实得没话说;可美国选手 Harry 却在简单的计算上出错,但他那些新奇的解题思路反而让人眼前一亮。 这就是两种教育的结果:咱们练出了 “标准答案的高手”,人家养出了 “打破常规的闯将”。施一公说咱们是 “标准化生产”,这话一点不夸张,咱们的教程全是条条框框,人家的教程全是案例和问号,从一开始就把思维往不同的方向引。 再往深了说,美国的教育从根上就鼓励 “折腾”。他们的中小学就开始让孩子做研究,不是应付差事的那种,是真刀真枪地找问题、想办法。 到了大学更不用说,70% 以上的本科生都能跟着教授参与真实的科研项目,直接接触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咱们的本科生能有这机会的少之又少,大部分还在埋头刷题应付考试。 就拿创造性思维来说,国际上搞的 PISA 测评里,澳大利亚、加拿大这些跟美国教育路子相似的国家,学生得分都超过 500 分,而咱们港澳台地区的学生才考 475 到 480 分,比 OECD 的平均分还低一截。 要知道咱们的学生数学、科学考试能考 590 多分,远超国际平均分,可一到需要原创想法的时候就露怯了,这就是应试教育把思维框住了。 有人说美国科研投入多所以强,可钱不是万能的。咱们的研发投入已经快追上美国了,2022 年就有 8120 亿美元,可为啥还出不了 ChatGPT 那样的突破?关键还是人没被 “激活”。 美国的研发投入里,民营企业填了不少政府投入的空缺,可就算这样,他们在生物医学这些重点领域还是稳坐第一,因为他们的教育体系能持续不断地冒出有想法的人。 咱们的学生不是不聪明,是太怕 “错” 了,考试要考标准答案,发言要讲正确观点,时间长了,谁还敢瞎琢磨?可科学突破从来都是从 “不按常理出牌” 开始的,要是连想都不敢想,谈何创新? 施一公说美国科学还会领跑几十年,这话听着扎心,但看看这教育的差距就知道不是危言耸听。咱们的教育正在改,也加了不少科技大赛、实践课,可应试的烙印太深,从课堂到家庭,要真正鼓励孩子 “敢想敢错”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承认差距不是认输,是要明白问题在哪。要是能把 “怕出错” 的包袱卸下来,让孩子多问问 “为什么不”,说不定哪天咱们也能出一批领跑世界的创新人才。
施一公再次语出惊人!他说:“美国科学的强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它不仅没有衰退,
云景史实记
2025-10-04 11:11:46
0
阅读:50
用户10xxx65
施没有说过!你冒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