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家3053亿美元的富翁洛克菲勒坐火车时,被一个胖女人吆喝:“老头,你过来帮我放一下箱子,我给你1美元小费。”洛克菲勒愣了3秒后迅速反应过来,而他接下去的举动,揭露了亿万富翁的秘密! 说起约翰·D·洛克菲勒这个人,你可能第一反应就是石油大王,美国史上第一个亿万富翁。他的财富按现在算起来得有3053亿美元,这数字听起来就吓人,比当今那些科技巨头多出好几倍。可他是怎么从一个穷小子爬到顶峰的?不是靠运气,而是实打实的商业头脑加上死磕细节的劲头。洛克菲勒1839年生在纽约州一个破落农场,家里穷得叮当响,父亲是个到处晃荡的骗子推销员,母亲拉扯几个孩子过日子。他小时候就帮家里干活,喂鸡卖蛋赚点零花,还学会了放贷给邻居收利息,这小聪明从那时候就显出来了。 长大点,他16岁就去克利夫兰找工作,当助理簿记员,月薪才16美元。那时候的办公室在河边仓库边上,空气里全是谷物味,他每天早起记账,算运费折扣,手上墨水味洗都洗不掉。三年后薪水涨到50美元,他拉上伙伴办了个农产品公司,内战一打响,粮食需求爆棚,公司赚翻了,第一年盈利4400美元,第二年直接17倍。石油热潮来了,1863年他投钱建炼油厂,就在克利夫兰的河滩区,那地方乱糟糟的,蒸汽机嗡嗡响,工人推着油桶来回跑。他一步步买断股份,1870年标准石油公司正式挂牌,总部在克利夫兰,他每天巡视厂房,盯着管道漏不漏,成本控制得铁桶一样。 到1880年代,他的公司控制了美国90%的石油产量和出口,资产破10亿美元,占全国GDP的1.5%。这不是吹牛,标准石油通过铁路折扣和并购,吞并了26家小厂中的22家,垂直整合从开采到运输全链条。1911年最高法院判垄断违法,公司拆成34家独立公司,像埃克森和雪佛龙的前身,但他没倒下,财富照样滚雪球。晚年他捐了5亿多美元,建芝加哥大学、洛克菲勒基金会,推动医学和教育。1937年97岁去世时,遗产还包括那些基金会,继续搞公共卫生项目。 洛克菲勒的成功,说白了离不开他的金钱观。他总觉得一分钱都不能浪费,哪怕身家亿万,也得精打细算。这点从他早年就看出来了,小时候卖火鸡赚的钱,他一分不乱花,全记账本上。成年后更狠,公司里他亲自砍成本,石油桶用旧的翻新,废料卖掉变现。员工说他抠门到家,但这抠门让他公司利润率高达40%,别人10%就烧高香了。他常说,金钱管理从最小单位开始,每天多赚点小钱,攒着攒着就成大山。 流传一个故事,说1916年他坐火车从芝加哥去纽约,那时候火车条件差,车厢味儿重,他穿得像个卸货工人,坐普通座。上来个胖女人,行李箱重得提不动,就叫他帮忙放行李架,还许诺1美元小费。当时1美元对普通人是一周工资,对他来说九牛一毛。他愣了三秒,笑着接了活儿,提箱子放好,收下钱道谢。列车长认出他,赶紧道歉要带去头等舱,那女人一听是洛克菲勒,脸都白了,忙要退钱。他摇头说,这是我挣的,就收下了。到站时,他还帮她把箱子拿下来,走人。这事虽是民间传闻,但戳中了他的核心:不嫌弃小钱,尊重每份劳动价值。1889年他一小时赚750美元,可他还是把那1美元当宝贝,塞兜里不撒手。 这心态不是装的,他一生节俭到骨子里。每天坐地铁上班,别人求他捐款,他不乱给,得看值不值。一次给服务员5美分小费,还教人存银行。娶老婆劳拉后,俩人住简陋房子,饭菜简单,孩子穿补丁衣。他对子女教育也狠,从不透露家底,逼他们从小干活赚钱。儿子约翰二世从底层职员干起,每天处理文件堆,学着算账。这套家教传下来,洛克菲勒家族富了100多年,没破“三代败光”的例。 为什么他能这么做?因为他信奉财富是积累过程,不是天上掉的。石油业起步时,市场乱套,价格波动大,他靠精确计算避开坑。1872年克利夫兰并购战,四个月吞22家厂,靠的是情报和现金流控制。危机来时,他转产煤油出口,内战结束油价崩,他早囤货,转手赚翻。1914年一战打响,石油需求爆,他公司虽拆了,但后代接棒,基金会投医疗,钩端螺旋体研究救了无数人。 接地气说,洛克菲勒的秘密就是不飘,不把钱当空气。他知道穷怕了,从小记账本上每笔进出,到公司报表上每桶油成本。现代人看他,可能觉得老古董,但想想那些暴富又破产的案例,不就缺这股劲吗?每天多省1美元,一年365,复利滚起来,够买栋房了。他捐的钱不是秀善心,而是战略投资,芝加哥大学从无到有,学生上百万受益。基金会搞黄热病疫苗,全球救命无数。
“网球姐”这事儿又有新反转!她的瑞典老头居然发文称:“她不是我老婆,是我
【79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