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中国不想在陪世界玩了,中国的规则就是世界的规则! 近日在某个访谈上,高志

士气沉沉 2025-10-03 20:50:28

高志凯:中国不想在陪世界玩了,中国的规则就是世界的规则! 近日在某个访谈上,高志凯教授面对印度学者抛出的“中国是不是没有朋友” 这问话其实藏着陷阱,那场访谈是中东的对话活动,印度学者不光这么问,还直接抹黑中国要在亚洲建单极体系,话里话外全是敌意。高志凯当场回怼时,我一点不意外,他这硬气不是没原因的,翻遍他的履历就知道,这人从来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 最近一场中东对话会上,空气突然变得紧张起来。一位印度学者向高志凯抛出了一个看似寻常却暗藏机锋的问题:“中国是不是没有朋友?” 这问话的潜台词,在场的很多人都听得出来,它不仅仅是在质疑中国的外交处境,更是紧接着一句“中国要在亚洲建立单极体系”的抹黑,试图将中国描绘成一个孤立的、充满威胁的区域霸主。 面对这种夹枪带棒的挑衅,高志凯的回应没有丝毫犹豫,他直接回怼,那种硬气让许多人印象深刻。但这股硬气绝非凭空而来,要理解他为何能如此从容地拆解这种话语陷阱,就得先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翻开高志凯的履历,你会发现这绝不是一位只会在书斋里做研究的学者。他的经历堪称一部浓缩的当代中国与世界互动史。 他拥有耶鲁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这在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中本身就是一张分量十足的名片。但更关键的是,他并非一毕业就投身学术,而是进入了时代漩涡的中心。 他曾担任邓小平的英文翻译,亲身参与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最高层与世界的沟通。这段经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不是从书本上,而是从第一线见证了现代中国如何打开国门,如何学习、适应并开始影响国际规则。 他见过牌桌两边的玩法,既了解中国的底牌与思维,也洞悉西方世界的规则与逻辑。 之后,他又转身投入了全球资本的心脏——华尔街。在摩根大通、富达投资等顶级金融机构任职,让他对国际金融体系、资本运作的冷酷与现实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这段经历让他明白,所谓的“国际规则”很多时候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天条,而是由实力和利益塑造的动态平衡。一个国家的话语权,最终是建立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综合国力之上的。 所以,当印度学者试图用“朋友”这种带有情感和道德绑架意味的词汇来框定中国时,高志凯的回应之所以能如此犀利,是因为他早已看透了这套话语体系背后的权力结构。 他不是在生气,而是在用一种更接近本质的方式告诉对方:别跟我玩这套虚的,我们来谈谈真正的规则。 他的那句“中国的规则就是世界的规则”,听起来可能有些刺耳,甚至被认为是狂妄。但如果放在他的人生轨迹和当下全球格局的变迁中去理解,这句话更像是一种宣言,一种心态转变的集中爆发。 过去几十年,中国一直强调“韬光养晦”,努力学习和融入由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扮演一个“参与者”和“适应者”的角色。但如今,随着经济体量和科技实力的跃升,中国不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规则的接受者。 从“一带一路”倡议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再到金砖国家的扩员,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搭建新的合作平台,提出新的解决方案。这本身就是一种规则的重塑过程。 高志凯的这次回怼,就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窥见了中国精英阶层心态的深刻变化。他们不再习惯性地处于守势,去解释“我不是什么”,而是开始主动出击,去定义“我是什么”。 他们不再将西方的叙事框架视为唯一的标准,而是开始用自身的逻辑和话语去参与甚至引领全球议题的讨论。 这种转变,对于那些习惯了主导全球话语权的国家和学者来说,无疑是陌生且具有冲击性的。他们或许还没准备好面对一个不再“陪玩”,而是要“制定玩法”的中国。 这场对话的意义,早已超出了两个人言语交锋的范畴。它折射出的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在重新定位自身与世界关系时所必然产生的碰撞与摩擦。 当一个新的重量级玩家走上牌桌,并要求重新发牌时,原有的玩家感到不适甚至抗拒,是再自然不过的反应。这究竟是自信的彰显,还是未来摩擦的预告? 一个国家的规则,要如何才能成为世界的规则?这背后又需要怎样的实力和智慧来支撑?这个问题,恐怕没有简单的答案,而你怎么看?

0 阅读:333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