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红薯不能成为主粮?90%的人不知道亩产8000多斤的红薯为何不能成为主粮?其实答案颠覆你的认知,可不是因为红薯吃多了会放屁,而是因为这些。 红薯亩产确实能达到8000多斤,比小麦、水稻高出好几倍,历史上灾荒年还救过不少人的命,可它就是成不了主粮,核心问题出在营养、储存、加工和种植适配性这几大硬伤上。先说说营养这关,人每天吃饭得靠碳水化合物供能,还得有蛋白质、维生素这些“零件”维持身体运转,红薯偏偏在关键营养上掉了链子。 每100克红薯的蛋白质含量只有1.6克,而米饭能有2.5克,小麦粉就更高了,长期只吃红薯根本凑不够身体需要的蛋白质。老一辈人常说“吃红薯饿得快”,其实就是蛋白质跟不上的缘故,早年灾荒年里,不少天天啃红薯的人看着壮实,实际浑身乏力,干不动重活,这都是蛋白质缺乏闹的。 更麻烦的是红薯里藏着甘露醇,这东西是甜味的来源,却也是肠胃的“小麻烦”,每100克红薯里约有0.27克,一顿吃一斤就攒下1.35克,虽说没到立马致病的量,但顿顿吃下来,胃胀、烧心的毛病准找上门,这也是为啥过去吃红薯得配着咸菜,不然胃里实在折腾得慌。 还有那果糖含量,占比能到一半以上,不仅让红薯甜得发腻,跟咸口的菜肴搭在一起口感奇怪,还容易让红薯放不住,稍微有点潮气就变味。 再看储存这道坎,红薯这东西看着皮实,实则是个“娇贵主儿”,跟小麦、水稻比起来简直是温室里的花草。国家粮食局的数据显示,小麦水分控制在12.5%以内,常温下能存3到5年,就算农户自家随便找个干燥的屋子堆着,一年半载也坏不了,损失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可红薯压根经不起这么折腾,采收的时候就得小心翼翼,磕着碰着就会留疤,回家往墙角一放,温度高了烂得流脓,温度低了冻得发黑,湿度大了长霉斑,湿度小了缩水变硬,农户家里存红薯,一个月损耗就得三成以上,要是遇上阴雨天,烂得更快。 贺兰县的粮食储存调查里提过,小麦、水稻农户储存基本没损耗,可没人敢大批量存红薯,毕竟这东西放不起,就算有收购商来收,也得连夜拉走,根本没法像稻谷那样先存着等好价钱。这要是真把红薯当主粮,全国那么多人要吃饭,光储存损耗就得浪费掉大量粮食,根本撑不起稳定的粮食供应。 加工上红薯简直是“偏科生”,跟小麦、水稻的“全能”比起来差太远了。小麦磨成粉能做馒头、面条、面包,水稻脱壳成米能蒸饭、煮粥、做年糕,随便一个家庭主妇都能轻松搞定。 可红薯想变成日常主食太难了,新鲜的蒸着吃还行,要是想存着吃,要么晒成干硬的红薯干,啃起来费牙,要么就得加工成淀粉再做粉条。 石阡县有个红薯加工厂,10斤鲜红薯才能出1斤干粉,算上人工、燃料和损耗,1斤干粉成本就得9块多,而小麦100斤能出70多斤面粉,成本连2块钱都不到。 更别说做成馒头、面条了,红薯面粘性不够,蒸出来的馒头松垮垮的,煮面条一夹就断,口感根本比不上小麦粉做的。 就算现在有深加工技术,也大多是做成薯片、红薯干这些零食,没人会把这些当正餐吃。2015年农业部选第四大主粮时选了土豆,没选红薯,就是因为土豆能做成土豆泥、土豆粉,加工起来比红薯顺嘴多了,也更符合日常主食的需求。 最后是种植适配性的问题,红薯看着高产,其实挑地方得很,远不如小麦、水稻“接地气”。国家统计局2022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小麦播种面积有3.53亿亩,而薯类加起来才1.08亿亩,差了整整三倍多。 这是因为红薯喜欢温暖的气候,北方只能种一季,到了冬天就冻坏了,南方虽然能种两季,但黏土里长不好,得沙壤土才肯长,要是遇上连续降雨,地里积水就会烂根。更头疼的是种植和采收的人工成本,文山有个红薯种植基地,3200多亩红薯,采挖期每天得雇200多个工人,每个工人一天工资120块,光采挖费就得占去不少利润。 反观小麦,从播种到收割全是机械化,一亩地用工成本连50块都不到。而且红薯没法和其他作物套种,种了红薯的地,再种别的庄稼产量就下降,而小麦能和豆类套种,水稻能水旱轮作,农户更愿意种这些省事儿又划算的作物。 就算亩产能到8000斤,刨去人工、肥料成本,再算上卖不出去的损耗,实际收益未必比种小麦、水稻高,自然没人愿意大面积种。 历史上红薯确实救过不少人的命,明末陈振龙把红薯从菲律宾带回福建,饥荒年里让无数人活了下来,清朝还逼着农户在荒地上种红薯,但那都是没办法的办法。 现在日子好了,谁也不会天天啃红薯了,毕竟营养跟不上,存着费劲,做主食还不好吃,就算亩产再高,这些硬伤也没法绕过去。
为什么红薯不能成为主粮?90%的人不知道亩产8000多斤的红薯为何不能成为主粮?
山河又月明
2025-10-03 10:53:1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