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国防部被迫承认,我方威尔士亲王号航母在南海,遭遇中国歼-16战机极具侵略性的

物规硬核 2025-10-02 21:43:08

英国国防部被迫承认,我方威尔士亲王号航母在南海,遭遇中国歼-16战机极具侵略性的模拟攻击,因装备存在代际差距,被迫撤离。   据英方披露,当时航母编队正执行“例行巡航”任务,突然,多架歼-16以超低空突防姿态逼近,其电子战系统释放强烈干扰信号,导致航母雷达屏幕出现大范围雪花噪点。   更令英方震惊的是,歼-16模拟发射了空对海导弹——这种战术动作被军事专家解读为“标准的攻击前奏”,面对突如其来的“电子压制+火力威慑”组合拳,英方指挥官权衡后选择撤离相关海域。   这场对峙背后,折射出三重深意,从装备代际看,歼-16作为第四代半战机,其有源相控阵雷达、霹雳-15超远程空空导弹等配置,已形成对英国“台风”舰载机的代际优势,英国航母搭载的F-35B虽具隐身特性,但在体系化对抗中难以扭转局部劣势。   从战略态势看,南海作为全球最繁忙航道,任何军事动作都牵动地缘神经,中国此次行动既展示维护主权的决心,也验证了“区域拒止/反介入”战术的有效性。   从规则维度看,英国以“航行自由”为名闯入争议海域,而中国通过实战化演练划出清晰红线,这种“行动反制”比外交辞令更具震慑力。   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显现,欧洲多国重新评估南海政策,日本、澳大利亚加强与美军协同演练,而东盟国家则更强调“南海行为准则”的约束力。   值得关注的是,英国国内出现两种声音,鹰派呼吁增派核潜艇“找回场子”,鸽派则主张通过外交途径降温,这种分歧恰恰暴露出传统海军强国的战略困境——在装备迭代缓慢、预算拮据的背景下,如何维持全球影响力?   此次事件绝非偶然冲突,而是大国战略博弈的必然产物,英国选择此时披露细节,既是对国内民众的交代,也是向国际社会传递信号,欧洲国家在亚太事务中仍需“存在感”。   但更深刻的启示在于,现代海战已从“大舰巨炮”转向“体系对抗”,中国通过精准的战术设计,在非冲突框架内实现战略威慑,这种“聪明博弈”值得研究。   对英国而言,与其执着于“昨日辉煌”,不如正视军事现代化差距,寻求务实合作,对国际社会而言,唯有构建基于规则的海洋秩序,才能避免“南海变险海”。   这场“航母惊魂”终将沉淀为军事变革的注脚——在新的技术浪潮下,如何平衡主权安全与航行自由,将是所有海洋国家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0 阅读:269

评论列表

ucz

ucz

6
2025-10-03 15:33

二流国家非学美国“自由航行”!!不自量力,大英帝国自取其辱!!

侯鹿

侯鹿

1
2025-10-03 20:07

二战时期,条约级的威尔士亲王号在哪里[静静吃瓜][静静吃瓜][静静吃瓜]

猜你喜欢

物规硬核

物规硬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