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核污水扩散的最新研究(顶刊论文)
易烟谈历史
2025-10-02 10:11:37
📻福岛核事故后, 释放到海洋中的高浓度放射性铯在几年时间内不断随黑潮延伸体向东传输, 随后进入亚北极流和副热带流. 其中一部分放射性铯会通过模态水向东北太平洋和西北太平洋传输而分布于次表层, 并能够持续入侵我国海域等边缘海. 当前, CsF已广泛分布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及其边缘海、东北太平洋、亚北极和北极海域
([一R])对于释放到海洋中的福岛核事故源放射性铯(CsF), 其中大约70% 随黑潮延伸体和较重的中部模态水(D-CMW)沿着表层和次表层向东北太平洋扩散, 造成北美西部海域CsF高于东亚边缘海约1个数量级. 进入东北太平洋的CsF核心分布于亚北极海域200m水深以浅. CsF羽流大约用时4~5年到达北美西海岸, 并在亚北极环流携带下约用时8~9年完成一个循环而返回到原出发地黑潮-亲潮交汇区.
([二R]) 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STMW)潜沉后向低纬度西边界海域的西南向运移以及随黑潮次表层水的入侵使得CsF以较短的时间尺度(1.5~2.0年)扩散到我国海域. STMW中CsF主要分布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300m水深, 入侵到我国海域后会变浅而主要分布于东海海槽区和南海东北部200m水深左右, 以及东海和黄海陆架深层. STMW中CsF向东海表层传输后, 通过对马暖流分别用时1年和2年扩散到日本海东南部和东北部. 作为长期“放射性热点”的STMW, 能够持续携带CsF入侵我国海域和日本海.
([三R]) 携带CsF的较轻的中部模态水(L-CMW)用时6~7年进入副热带西北太平洋西边界海域, 分布于400~500m水深. 携带CsF的D-CMW可能用时2年通过跨黑潮延伸体平流传输向高纬度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扩散.
([四R]) 除了关注STMW, CMW对福岛核污染水向副热带西北太平洋及其边缘海传输的贡献不容忽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