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签证的事闹大了, 不少人纷纷打电话给移民局, 不是国人不开放,也不是国人排

苏柒小文 2025-10-02 09:03:31

K签证的事闹大了, 不少人纷纷打电话给移民局, 不是国人不开放,也不是国人排外, 而是这样的选拔的门槛是不是太低了。“国外‘水文凭’乱象早不是秘密,这样真能筛出急需的顶尖人才吗? 大伙担心的根本不是引进人才,是怕好心办了坏事。 这K签证是今年10月刚施行的新政,专门给外国青年科技人才开的绿灯, 不用国内单位聘用就能申请,流程比老签证便利太多 。 可问题就出在“门槛”的界定上。 政策只说要STEM学科学士以上学历,或相关科研经历, 却没说清楚“境内外知名高校”到底怎么算,谁来把关成色? 这可不是杞人忧天。去年教育部刚给13所国外院校亮了红灯, 菲律宾、泰国的好几所学校都在列,全是因为“水硕”“水博”举报扎堆, 有些项目号称三个月速成,甚至不用本人到校上课 。 湖南某院校花千万引进二十多个菲律宾博士的闹剧还没忘吧? 那些所谓的“博士”连核心论文都拿不出, 最后落得个钱打了水漂,学术声誉也受了损 。 对比下其他国家的玩法,差距一下就显出来了。 韩国的顶尖人才签证,不仅要全球百强硕士,还得有8年工作经验, 年薪低于百万人民币都没资格申请 。 英国的高潜力人才签证看着宽松,也明确要求得是全球前50高校毕业生, 咱们这“知名高校”的模糊标准,简直是给“文凭工厂”留了后门。 有人说这是为了吸引“尚未被广泛认可”的潜力股,可潜力怎么判? 科研能力不是靠学历证书堆出来的,没有实际成果支撑, 光凭一张来路不明的文凭,怎么敢算“科技人才”? 更让人揪心的是后续管理。K签证能停留挺久,还能搞创业交流, 要是真让“水文凭”持有者混进来,不仅占了资源, 还可能搅乱科研或就业市场的公平秩序。 不是说不能放宽政策,国际人才争夺战本来就激烈, 可“便利”绝不能等于“放水”,开放的前提得是精准筛选。 教育部早说了,现在的学历认证多在“真假”层面,对付不了“注水”文凭, K签证要是不把认证环节扎紧,就是给乱象开了新口子 。 隔壁R字人才签证就严谨得多,得符合“高精尖缺”标准, 要么入选人才计划,要么有公认的专业成就,层层把关才让人放心。 吸引人才是好事,但绝不能急功近利。 把认证机制变成“照妖镜”,让真才实学的人进来,把“注水文凭”挡在门外, 这才是对人才负责,也对咱们自己的发展负责。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中国K签证 k字签证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苏柒小文

苏柒小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