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根本不相信日军在南京屠杀30万中国人,除非拿出证据,不然我可不认同”——这句

文史小将 2025-10-01 16:28:49

“我根本不相信日军在南京屠杀30万中国人,除非拿出证据,不然我可不认同”——这句话出自2020年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梁艳萍,当时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   (信源:百度百科——梁艳萍) “如果没有名单,我就不会承认南京大屠杀。”这是“汉奸教授”梁艳萍公开发表的言论之一。 最令人震惊的是,短短三年时间内,她竟然发表了多达5000条与国家历史和民族情感相违背的言论,公开质疑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并且在多次公开场合宣扬亲日思想。 她不仅如此,居然参拜靖国神社,并称在二战期间被定罪为战犯的日本士兵是“英雄”。 这些言论令人不寒而栗,尤其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这些话居然出自一位曾经受过高等教育、身为大学教授的嘴里。 她的行为和话语让人无法想象,她居然有如此严重的历史偏见和背叛民族情感的表现。 这种两面三刀的做法让人不禁想起那句古话:“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碗来骂娘”。 梁艳萍究竟发生了什么,才能使她如此变脸、违背历史真相呢? 梁艳萍出生在一个优渥的家庭,父母都是教师,可以说她从小就生活在书香门第。家庭的支持和教育让她从小成绩优秀,最终在1994年考入了湖北大学的研究生,并顺利毕业后留校工作。 按理说,梁艳萍本应在这样一个有着良好文化背景的家庭中,培养出坚定的家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思想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梁艳萍开始接触日本文化的转折点出现在2003年,当时她考入了华中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这为她接触西方美学和国际视野提供了平台。 正是在这个时期,她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发展出对日本文化的崇拜。 她甚至在2006年和2007年先后两次赴日本留学,接触了更为深刻的日本历史与文化。 留学期间,梁艳萍的导师西村清和,一位深受日本军国主义影响的人物,对她的思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梁艳萍在日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渐渐接受了那些充满日本军国主义色彩的观点,心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她开始认同“外国一切皆好”的思想,逐渐对自己的祖国和文化产生了偏见。渐渐地,梁艳萍对中国的一切产生了厌恶情绪,认为中国的历史、文化、甚至是民族精神都无法与日本的先进与文明相提并论。 在日本的留学生活让她更坚定了这种情感,甚至让她做出了许多令人震惊的举动:她不但亲自前往靖国神社参拜,竟然还把这个地方视作“文化圣地”,认为为战争而牺牲的日本军人是“英雄”。 这种对历史的错误理解和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盲目崇拜,令许多人感到愤怒和不可思议。 梁艳萍的言论让她的学生们感到极度失望。曾经有一位学生回忆道,自己原本非常尊敬梁艳萍,觉得她是一位学识渊博、思想深刻的教授,但听完她的课后,心中的崇敬彻底崩塌。 许多学生也开始质疑她的学术立场,认为她的所作所为不仅有违学术的严谨性,更是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不尊重。 梁艳萍的这种言论不仅在课堂上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 经过一系列的调查与社会舆论的压力,校方终于决定采取行动,彻底剥夺了梁艳萍作为博士生导师的资格,甚至开除了她的党籍和教师资格。 这一决定无疑让公众松了一口气,很多网友纷纷表示满意,认为这是对她长期发表错误言论的应有惩罚。 中国的学术界一向注重学术的严谨性和教育的责任感,特别是对于培养下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任何有悖于国家利益、歪曲历史的行为都不能容忍。 梁艳萍作为一名曾经的教授,本应以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自信去影响学生,但她却在课堂上传播极端的亲日思想,试图歪曲和否定中国的历史,这种行为不仅背离了作为教育者的职责,更是在危害年轻一代的价值观。 更重要的是,这一事件让公众认识到,国家对于学术界和教育领域的严肃要求绝不会松懈。 任何试图在这个领域挑起纷争,颠覆事实的行为,最终都将付出沉重代价。 梁艳萍的“如意算盘”注定不会成功,国家对她的惩戒,也给了社会一个明确的信号——历史真相无法被篡改,民族的记忆不能被抹杀。 社会对这一决策的支持,不仅是对梁艳萍个人行为的谴责,更是对整个教育体系责任感的捍卫。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