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害怕中国崛起的!除了日本以外就要属英国了,日本害怕中国崛起,是因为日本近现代对

史笔如刀 2025-10-01 00:18:17

最害怕中国崛起的!除了日本以外就要属英国了,日本害怕中国崛起,是因为日本近现代对中国犯下了惨绝人寰的罪恶,而英国这边还藏着中国数以万计的珍稀文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9年初,英国政府内部正为华为5G设备的去留争论不休,技术专家们拿出一份份评估报告,国家网络安全中心明确表态华为参与建设不存在安全威胁,而且价格比欧洲竞争对手便宜得多。 可美国官员专程飞到伦敦,在会议室里咆哮了五个小时,反复强调一句话:"你们不需要技术分析,只需要知道中国有多邪恶,"最终特朗普政府直接切断华为的芯片供应,把英国逼到墙角。 鲍里斯·约翰逊只能180度转弯,将华为剔除出英国的5G建设计划,这场闹剧暴露出一个事实:英国在面对中国崛起时,那种进退失据的焦虑已经深入骨髓。 说到害怕中国崛起,日本的顾虑主要集中在战争记忆上,南京大屠杀、731部队这些罪行,日本政客可以通过修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来模糊处理,甚至矢口否认。 可英国面临的问题要棘手得多,因为证据就摆在大英博物馆的展厅里,2.3万件中国文物,每一件都是当年侵略掠夺的铁证。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不仅要赔款2100万两白银,还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香港岛也被割让出去,这些白银源源不断流入英国国库,支撑起维多利亚时代的工业繁荣。 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更加赤裸裸,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直奔圆明园,这座皇家园林里堆积着历代皇帝收藏的珍宝,士兵们像强盗进村一样洗劫一空,装不走的就放火烧毁。 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就是在那时流失的,如今这些兽首每隔几年就会出现在苏富比或佳士得的拍卖会上,成交价动辄几百万美元,那场浩劫中流失的文物数量无法统计,但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展厅给出了部分答案。 展厅里有一幅《女史箴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作品的唐代摹本,曾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英军军官从紫禁城顺手牵羊带走这幅画,三年后它就成了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大规模的掠夺发生在敦煌。 1907年,匈牙利裔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来到莫高窟,从守洞道士王圆箓手里用几锭银子换走了五吨多的文物,这些文物包括唐宋时期的佛经手稿、绢画和历史地图,斯坦因用驴车拉着它们穿过戈壁沙漠运回伦敦。 大英博物馆最终收藏了其中1.3万件敦煌文献,而中国国内现存的同期文献只有这个数字的三分之一,斯坦因靠这些"功绩"获得了英国政府颁发的骑士爵位,继续进行了三次中亚探险,每次都从中国西北地区带走大批丝路遗物。 这些文物构成了英国最大的心虚来源,日本的战争罪行可以通过外交辞令含糊其辞,但大英博物馆每天都向全世界游客展示着这些"战利品"。 近年来国际上要求归还文物的呼声越来越高,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张当年开出的"侵略收据",随时可能被拿来追究责任。 更让英国不安的是现实层面的冲击,科技领域的逆转最为明显,《自然》杂志在2024年的统计中承认,中国在顶尖科学期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数量首次超过美国。 曾经作为全球科研中心的英国大学,现在面临经费削减和人才流失的双重困境,不少科学家被中国的研发投入和发展前景吸引。 经贸上的焦虑同样具体,脱欧后英国提出"印太倾斜"战略,费尽心力加入CPTPP,每年增加的贸易收益只有20亿英镑。 而中国主导的RCEP这个全球最大自贸区,英国既想参与又怕得罪美国,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等领域,中国企业正在挤占英国原本占据的市场份额。 军事上的动作更像是打肿脸充胖子,2021年"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开到印太海域晃悠一圈,2024年又宣布派"威尔士亲王"号驻扎新加坡。 英国跟着美国炒作"南海危机",可外交部早就指出南海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航道之一,这些军事部署在解放军面前根本不够看,更像是在安慰自己还保留着"日不落帝国"的影子。 英国的恐惧比日本更复杂,因为它面对的是三重困境:历史债务有确凿物证,现实利益正在丧失,昔日制定规则的优越感也被迫放下。 华为事件只是这种焦虑的一次集中爆发,技术上认可却政治上排斥,最终损失的是自己的利益,那些静静躺在展厅玻璃柜里的文物,此刻正等待着一个答案。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14
史笔如刀

史笔如刀

用文字雕刻历史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