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说:“不管你有多么爱自己的子女,不遗余力地供他们上大学,千辛万苦地把他们抚养

蕊蕊聊过去 2025-09-29 18:45:26

莫言说:“不管你有多么爱自己的子女,不遗余力地供他们上大学,千辛万苦地把他们抚养成人,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给他们创造最好的生活。 在中国,家庭教育一直是社会稳定的基石。2021年《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明确父母要履行好教育子女的责任。 这法子一出,全国上下都动起来了,学校、社区、家庭齐上手,帮着父母学科学带娃。教育部数据显示,到2024年,全国建起10多万个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城乡覆盖率高了不少。 这些中心不光教知识,还讲德育,强调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国心和责任感。想想看,父母们响应号召,咬牙供孩子上学,这不光是为自家后代着想,更是给国家添砖加瓦。 教育投入这事儿,在我们这儿越来越重。国家统计局报告,2023年城乡居民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15%左右,高教阶段占比最大。 尤其“双减”政策落地后,2022年起义务教育课后服务覆盖率超95%,父母们省下不少补课钱,转而多陪孩子。 2024年,教育部又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意见》,让资源往农村倾斜。在线家长课堂、心理咨询啥的,都免费开放。这样的政策,让普通家庭看到希望:孩子上大学不再是天方夜谭,而是实打实的可能。 说起莫言那话,接地气的例子不少。山东嘉祥的王于科夫妇就是一例。2005年春节,山东卫视《天下父母》节目讲了他们的故事:这对农民夫妇,靠着地里刨食和打零工,省下每一分钱,先后供三个孩子考上大学。 王于科白天下地,晚上编筐卖钱,媳妇在家纺线织布。家里穷得叮当响,他们自己粗茶淡饭,孩子们的书包、饭钱从不短缺。三个娃都毕业了,成了老师和工程师。可节目里,王于科夫妇提起这些年,脸上没多少喜色,只说“值了”。这不就是莫言说的那份爱吗?不遗余力供大学,千辛万苦抚养成人,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给孩子最好的生活。 类似事儿,在中国农村和城市都常见。不少父母像王于科家那样,背着沉重的经济包袱,四处奔波找资源。教育部2024年统计,全国在校大学生超4700万,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汗水。 他们响应党的号召,响应教育强国战略,把子女教育当头等大事。有的爸妈在工厂加班,工资大半寄学校;有的在城里打工,攒钱让娃上重点高中。这样的付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融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但话说回来,莫言那话还有后半句:在过程中,儿女未必像父母爱他们那样回报。等父母老了,盼着儿女孝顺,却不一定如愿。现实里,有些孩子出国留学后,忙事业忙社交,电话都少打。 社会节奏快,个人主义影响大,子女更顾自己实现价值。教育部也注意到了,2024年“教联体”方案里,强调家校社协同,教孩子孝道。 传统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像大地,默默养育。可现在,教育体系里孝道课少,孩子长大后容易忘本。 拿王于科家来说,三个孩子大学毕业后,工作稳定,寄钱回家是常事儿。但节目播出时,他们夫妇已年过花甲,儿女虽有心,却因工作远在异地,陪伴少。全国类似情况不少,2023年民政部数据,老年人空巢率超50%。 子女用钱回报,觉得尽孝了,可父母要的更多是聊聊天、过个团圆节。社会学家刘汶蓉研究过,说中国家庭的“爱”与“孝”在变,义务完成了,心上那份孝却薄了。 这落差,从哪儿来?一方面,现代生活压力大,年轻人哪有空天天陪爸妈。另一方面,教育缺口在,学校重知识轻德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要带好头。 2025年,《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印发,提出加强家庭教育,植入孝道观念。 妇联和社区推“最美家庭”评选,2024年参与超500万户,宣传正能量。 父母也得调整。莫言的话提醒大家,别把爱全砸孩子身上,得留点给自己,养养兴趣,过好晚年。子女更要记着“鸦有反哺,羊有跪乳”,在忙碌中多抽时间。国家层面,养老保障体系完善,2024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95%。 这样,代际互助才能稳。 从王于科夫妇的故事看,付出没白费,儿女虽远,却心系家乡。社会现象虽有落差,但多数家庭还是温暖的。2025年上半年,教育部补贴政策惠及20多省数百万家庭,教育公平更进一步。 我们得继续努力,平衡亲子关系,让爱双向奔赴。  

0 阅读:384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