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波兰大使馆被炸,普京的忍耐已到极限,俄乌冲突要升级了。 9月28日凌晨,俄军出动至少500架无人机,40多枚远程导弹对基辅及基辅郊区进行了轰炸,其中供电站、能源供应站、军火库、物流枢纽都是主要轰炸目标,经过12小时后,轰炸停止,基辅方面称,此次轰炸共造成4人死亡,40多人受伤。 此次空袭最显著特征是无人机数量创下纪录,俄军首次投入大规模改装的自杀式无人机,这些基于伊朗“小摩托”无人机升级的机型,配备北斗导航系统和抗干扰模块。 与2022年使用昂贵的巡航导弹不同,这次成本仅千万美元的无人机群,却成功压制了乌军数十亿美元的防空体系。 更值得关注的是协同战术。无人机分三个波次突防:首批低空飞行吸引火力,第二波中高度投放箔条干扰雷达,第三波高空无人机引导导弹精准打击。这种“廉价无人机+精确制导”的组合拳,颠覆了传统防空作战模式。 俄军此次专门锁定供电设施。基辅州最大的特鲁布卡变电站被摧毁,导致首都五分之一区域断电。这与2022年冬针对能源系统的打击不同,本次重点攻击中压配电网络,这种“手术刀式”破坏让修复周期从数周延长至数月。 乌克兰能源部长承认,受损设施包含德国提供的智能电网控制系统。这些西方援助的高科技装备成为重点目标,显示俄军情报工作取得进展。更严峻的是,攻击时间选在入冬前,明显是为最大化民生影响。 乌军宣称击落380架无人机,但这个数字存疑,美国智库“战略预测”分析发现,乌军防空弹药消耗速度远超补给能力。为应对此次袭击,乌军发射了价值约1.2亿美元的防空导弹,而俄军无人机成本仅2000万美元。 北约提供的“爱国者”系统暴露出应对低慢小目标的短板。这些设计用于拦截战机导弹的先进系统,对廉价无人机效费比极差。德军顾问透露,乌军被迫用昂贵的中程导弹打击单价不足2万美元的无人机。 此次袭击呈现现代战争新特征:消耗战变成成本博弈,俄军用廉价无人机消耗乌军昂贵防空资源;模糊前方后方,基辅等传统安全区成为主战场;民用基础设施军事化,电网变电站兼具民生和军事双重价值。 这种转变类似2019年沙特油田遇袭事件,但规模和技术复杂度大幅提升,俄军似乎借鉴了胡塞武装袭击阿联酋的经验,将非对称作战理念应用到正规战场。 袭击暴露出双方军工产能差距,俄罗斯已建立月产3000架无人机的生产线,而乌克兰依赖西方援助的无人机月接收量仅500架。更关键的是,俄军使用大量民用配件规避制裁,如用中国产商用芯片替代军规芯片。 美国白宫宣布紧急追加2亿美元无人机援助,但这批装备要2026年才能到位。欧盟启动的无人机联合生产计划因成员国分歧进展缓慢。西方援助体系显然跟不上战场节奏。 基辅在袭击中展现出惊人韧性。地铁系统在断电后启用备用电源,医院快速启动发电机,志愿者团队24小时内修复了60%的供水管网,这些2014年后建设的民防体系经受住实战检验。 云计算中心备用电源仅能维持8小时,导致政府部门协同中断。更严重的是,无人机碎片引发多起森林火灾,消防系统因水源压力不足难以有效应对。 袭击后G7召开紧急会议,但各国立场出现裂痕。德国反对提供可打击俄本土的远程武器,法国主张谈判解决,波兰则要求更强硬反击。这种分歧让乌克兰陷入“援助陷阱”——获得足够武器防御,但不足以反攻。 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沦为口水战,俄罗斯代表援引联合国宪章第51条自卫权条款,乌克兰则指控其违反战争法。这种程序性斗争揭示出国际调解机制的失效。 分析指出,俄军通过此类袭击可实现三重目标:测试北约情报反应时间;消耗乌克兰战争潜力;为冬季攻势创造有利态势。更重要的是,这种战术可能复制到其他冲突地区。 乌克兰面临战略抉择:是继续要求西方提供更先进武器,还是转向发展自主无人机产业?前者受制于国际政治,后者需要时间积累。这个两难抉择可能决定2026年战局走向。 尽管俄军宣称只打击军事目标,但能源设施破坏必然影响民生。国际红十字会指出,持续断电将导致医院无法运转、供水系统瘫痪,这种“间接伤害”引发战争法新争议。 乌克兰检察官办公室已开始收集证据,准备向国际刑事法院起诉,但法律程序缓慢,而平民每分每秒都在承受痛苦。这种困境凸显现代战争伦理的模糊地带。 此次无人机集群攻击不仅是战术行动,更是混合战争理念的集中体现。它宣告廉价非对称手段可能抵消传统军事优势,也警示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脆弱性。基辅上空的无人机蜂群,正在改写21世纪战争教科书。 信息来源:俄称在多地击落乌无人机,乌称俄对多地实施大规模空袭 2025-09-28 16:55·京报网
普京报仇不隔夜!9月28日凌晨,俄军对乌克兰进行了长达12小时的轰炸,其中俄军
【37评论】【5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