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横溢的中国打油诗绝了,逗人一笑,又引人深思 前几天在小区菜市场碰见王大爷,

苇丛听蛙鼓 2025-09-29 02:32:25

才华横溢的中国打油诗绝了,逗人一笑,又引人深思 前几天在小区菜市场碰见王大爷,手里拎着一兜白菜,嘴里还念念有词:“白菜涨了两毛五,萝卜也敢卖三块;钱包比脸还干净,买点青菜算改善。” 念完自己先乐了,周围买菜的阿姨们也跟着笑,笑完有人接话:“可不是嘛,昨天买肉还贵了一块呢!” 你看,这就是打油诗,不用讲究平仄对仗,全是老百姓的心里话,听着接地气,还能把日常的小烦恼说得这么有意思。 打油诗最妙的地方,就是“不装”。不像唐诗宋词得咬文嚼字,也不用怕别人说“没文化”,你心里想啥就写啥。比如我邻居家的小年轻,减肥总失败,就写了首:“立下flag要减肥,顿顿发誓吃半杯;看见炸鸡流口水,吃完才悔又白吹。” 发在朋友圈里,底下评论全是“世另我”,有人还跟着续了一句:“运动卡办了大半年,跑步机上堆衣堆。” 一来二去,不仅逗乐了大家,还戳中了好多人减肥路上的“小纠结”。 要说打油诗的“老祖宗”,就得提张打油。当年他写的“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把雪天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那时候文人墨客都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张打油偏不,就用大白话,结果反而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作。这就像咱平时说话,不用拽文,实在的话才让人记牢——你看现在提到雪天打油诗,谁不先想起这几句? 现在的打油诗更有意思,还能紧跟时事,说的都是大家关心的事儿。前阵子小区里搞垃圾分类,有人就贴了首在垃圾桶旁边:“可回收,蓝桶装,废纸塑料别乱藏;厨余垃圾绿桶放,有害红桶记心上;其他垃圾灰桶收,分类做好环境优。” 比贴那些干巴巴的规定管用多了,连放学的小朋友都跟着念,念着念着就记住了怎么分。这就是打油诗的魔力,把生硬的道理裹上“幽默的糖衣”,让人愿意听、记得住。 还有些打油诗,笑着笑着就让人心里一暖。我老家村里的李叔,儿子在外打工,他就写了首:“儿子在外别太累,吃饱穿暖别省钱;视频里看你变瘦,爹妈夜里总难眠;不用寄钱不用买,平安电话最值钱。” 后来这首诗被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看到,好多人都给家里打了电话。你看,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可每一句都是父母的牵挂,比那些“抒情散文”还能戳中人心窝子。 也有不少打油诗带着点“自嘲”,逗乐别人的同时,也透着对生活的豁达。比如有个中年大哥写的:“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头发掉得比钱快,啤酒肚比存款起;上有老来下有小,不敢偷懒不敢歇;偶尔偷闲刷个剧,还被老婆说没出息。” 念起来让人哈哈大笑,可笑完又觉得,这说的不就是身边的大多数人吗?把生活的压力用玩笑话说出来,反而少了点焦虑,多了点坦然。 打油诗还特别“接地气”,能钻进各行各业的生活里。楼下修自行车的师傅,墙上贴了首:“补胎打气两块五,螺丝松动我来固;车子坏了别着急,我这工具啥都有;不坑人来不抬价,回头客多我不愁。” 路过的人看了,都愿意去他那儿修车子——你看,这比打广告还管用,几句打油诗就把师傅的实在劲儿说透了,让人心里踏实。 有时候打油诗还能“引人深思”,不是光逗乐就行。比如有首说浪费粮食的:“桌上剩菜一大盘,当初做饭忙半天;农民伯伯田里种,风吹日晒多艰难;一粒粮食一滴汗,浪费实在不应该;下次少盛多添饭,节约习惯养起来。” 读着简单,可想想确实是这么回事——平时我们可能没在意剩菜,可经这打油诗一提醒,就会多留意几分,这就是它的“劝诫力”,不用板着脸说教,却能让人往心里去。 现在好多普通人都爱写打油诗,不是为了当“诗人”,就是图个乐子,图个把心里的话说明白。小区广场舞队的阿姨们,跳完舞还会凑一起编两句:“广场舞一跳,烦恼全跑掉;音乐一响起,腿脚也轻巧;你踩我脚别生气,笑笑继续把舞跳;姐妹一起多开心,比在家中闷着好。” 你看,这就是打油诗的生命力,它不是文人的“专利”,是老百姓自己的“快乐载体”,是生活里的“小调剂”。 打油诗没那么多“规矩”,却最懂老百姓的心思——它能把柴米油盐的小事写得有趣,能把藏在心里的牵挂说得直白,能把该记的道理编得好记。逗人一笑是它的本事,引人深思是它的温度,就像咱家里的家常小菜,不如满汉全席精致,却最合胃口、最暖人心。说到底,好的文字不一定多华丽,能说到人心里去,能让生活多份乐子,就是最棒的,而打油诗,刚好把这点做到了极致。

0 阅读:2
苇丛听蛙鼓

苇丛听蛙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