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20多岁的男子,虽蓬头垢面,但是目光炯炯,散发着正义的光芒,他曾一人砍死两个日本兵,并把头割下背了回去,可是,英勇的他最终惨死在了日军屠刀之下。 毕云这个人,1915年出生在山东省威海卫神道口村,那地方现在属于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怡园街道。他家境特别穷,父母没法养活,刚生下来没多久就把他送到了威海天后宫那边,不久又转给了文登天福山沟于家一个孤寡老太太。到了7岁,他被接回天后宫正式当道士,道号叫志修,因为年纪最小,大家都喊他“小老道”。天后宫的大师傅以前是义和团的拳师,义和团失败后出家,武功厉害,为人讲义气。小老道跟师傅关系好,从小就学认字,还练武功,后来自己出去拜师,学了拳脚和枪刀棍鞭锤这些兵器,功夫练得扎实。他在天后宫院里天天练,单掌能劈开半截青砖,流星锤甩得准,能砸中几丈外的小东西,还会快跑跳高,爬威海城墙跟走平路一样,在当地有点名气。1938年初,毕云接了师傅的班,当上天后宫的掌门。那时候日本军队已经打到威海,天后宫正好在他们必经的路上。日军进来搜查,说是找国民党的人,把毕云捆起来吊在柏树上要处死,幸好徒弟李文求情才放过他。后来李文又被日军打,毕云看在眼里,仇恨就这么结下了。他把菜刀磨成匕首,准备找机会动手。 毕云从小到大,生活就是围绕天后宫转的。他不光管道观的事,还帮着附近百姓调解事,练武让他身体壮实,在威海滩上混得开。抗日战争爆发前,胶东半岛形势乱,他思想上受影响,越来越恨侵略者。1937年七七事变后,当地起义的事让他动心,但他当时还留在道观里。日军占领威海后,毕云的日子就变了样,他亲眼见识了敌人的残暴,这直接推着他走上抗日路。 1938年日军占了威海,天后宫被他们当成搜查点。毕云因为不给日军行礼,被他们吊起来打,身上伤痕累累,但没透露半个字。伤好后,他决定自己动手报仇。先是在威海南面大石硼附近,那地方现在是海运学院边上,他跟踪两个日军,等到人少的地方,一拳砸倒一个,肋骨断了,然后拔出匕首捅了另一个。事后他没停,又到日军据点附近转悠,观察他们的动静。没两天,他又盯上一个日军伍长带两个士兵,他设法把他们引开,杀了三人。先是一脚踢翻伍长,一拳打胸,再掐住喉管结果了他,其他两个也用类似办法干掉。总共杀了五个日军,这事在当地传开,日军那边加强了警戒,天后宫他回不去了。 杀了日军后,毕云先去了国民党郑维屏的部队,那支队伍在威海周边活动。他加入后,参加了几次战斗,靠功夫立了功。但1940年春天,一次打仗中,他的腿中弹,伤得重,走不动路。郑维屏觉得他拖累队伍,就扔下他不管,让他一个人躺在树林里。幸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路过,发现他,抬回去治伤。伤养好后,毕云看清了国民党那边的真面目,决定留在八路军威海区大队。1940年8月,威海抗日大队正式成立,他进了特务排,就是青年便衣队,负责侦察和伏击。他教战士们练武,传授战术,还带队袭击墩前村南和马井泊的日伪据点,截住运输队,抢了粮食布匹这些东西。因为表现好,1942年春天,他当上威海卫一区区长兼区中队长,还批准他入党。 同年冬天,日军搞“拉网扫荡”,毕云带区中队撤到文荣威边区,按照上级命令分成小组分散行动。他们先后冲出沟于家和邓南庄的两道封锁线。转移到西夏埠村时,被日军围住。他领着20多个战士顶住几倍的敌人,掩护主力突围,自己和战士刘安身上中了好几枪,当场牺牲。那年他27岁。牺牲后,战友和村民把他埋在沟于家村大庙后面。解放后,他的遗骨移到文登县天福山烈士陵园,现在那里是纪念抗日英雄的地方。
74师覆灭后,打扫战场的结果把粟裕吓一跳,陈毅:俘虏一个不准放。孟良崮一战后,国
【1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