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表示对以色列忍无可忍,若越过了红线,别怪翻脸不认人,那么,这是特朗普的真情流露,还是在唱双簧呢?
9月份的联合国大会中,在连以色列的昔日“盟友”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接连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大背景下,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发表了极具强硬色彩的言论,声称要 “吞并约旦河西岸地区”。
这一激进主张的提出,迅速将矛盾的焦点集中到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身上。
然,特朗普态度却出现了突然的转变,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接受媒体采访时,语气强硬的说:“我绝对不会任由吞并行为发生,这件事已经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
这样的表态,对于熟悉特朗普过往立场的人来说,无疑是很出乎意料的。 特朗普一直被视作以色列的 “忠实支持者”,如今他突然对以色列 “改变态度”,难免让人猜测这背后是否存在刻意设计的表演成分。
内塔尼亚胡及以色列政府,原本就因为主张吞并约旦河西岸而受到广泛质疑,而超过一百四十个国家联合签署支持巴勒斯坦建国的提案,让以色列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立境地。
从这个角度来看,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特朗普抛出 “红线警告”,恰好为内塔尼亚胡提供了一个完美的退路:对内,他可以向国内的激进势力解释 “已经为吞并事宜努力到了最后一刻”;对外,则能够以 “受到美国压力” 为借口,宣称 “不得不暂时搁置吞并计划”。
特朗普刚刚提出的和平计划,需要阿拉伯国家在多个方面给予支持:不仅要组建联合安全部队来维护中东地区的秩序,还需要承担加沙地带重建所需要的巨额资金,而这些都离不开中东诸国的积极协作。
而阻止以色列的吞并行为,正是阿拉伯国家最主要的诉求之一。特朗普用 “反对吞并” 这一表态,满足了阿拉伯国家的关切,也换来了埃及总统塞西口中 “为地区和平打下重要基础” 的积极评价,这样的利益交换,对于美国而言无疑是 “稳赚不赔的交易”。
实际上,这并不是美国和以色列第一次上演 “一方主动挑衅、一方出面劝和” 的戏码。
此前,以色列对卡塔尔发动空袭时,特朗普政府就曾上演过 “雷达系统失效” 的荒唐剧情:一方面公开对外宣称 “美军事先并不知晓以色列的行动”,另一方面却让部署在卡塔尔的美军反导系统处于 “休眠状态”,变相为以色列的空袭行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这种模式既能让以色列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又能让美国维持所谓 “中立调停者” 的形象,早已成为两国之间心照不宣的 “常规操作方式”。
但如果认为这场警告完全是一场表演,倒也不是,因为特朗普对以色列近期的表现,也是不满的。
特朗普在第一个总统任期内推动签署了《亚伯拉罕协议》,而以色列吞并约旦河西岸的行为,极有可能直接导致该协议 “作废”。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披露,特朗普团队内部担心多年来在中东的布局因为以色列的激进政策而毁于一旦,这也是特朗普急于为以色列划定红线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以色列的“任性举动”多次让美国陷入尴尬的处境,甚至有美国官员在私下里抱怨 “以色列就像个得不到糖果就耍赖的孩子”。
尽管特朗普在选举过程中依赖亲以色列选民的支持,但为了争取中间摇摆派的选票,他也需要在政策上做出平衡。
特朗普如今公开对以色列进行约束,既能向外界展示 “掌控能力”,又能回应国际社会对巴以冲突的关注。
说到底,特朗普这次对以色列发出的警告,既不是纯粹的真心约束,也不是完全的双簧表演,而是一场基于利益考量的 “战略调整”:他虽然为以色列划定了 “禁止吞并” 的硬性红线,但在 “哈马斯组织的去留问题”“犹太定居点的存续状况” 等关键议题上,依然保持着对以色列的偏袒态度。
表面上,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呈现出公开对立的态势,实际上却已经安排内塔尼亚胡近期访问美国,以便双方进行 “私下的沟通与协商”。
正如以色列《国土报》的评论所说:“美国永远不会真正抛弃以色列这个主要盟友,但也绝对不会允许盟友的行为破坏自己在中东的整体战略布局”。
可以看出,这场 “翻脸戏” 的结局其实早就已经注定:内塔尼亚胡会放弃公开的吞并计划,特朗普则能够获得阿拉伯国家对和平计划的合作承诺,双方在各自获得所需之后,依然会维持 “铁杆盟友” 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