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小伙靠“造老房子”年入500万 成本200卖1万,每粒木屑都藏着乡愁密码 “这不是模型,是我回不去的家!”一位客户捧着掌心大的微缩老宅,指尖抚过斑驳的墙皮和院角的锈迹自行车,当场红了眼眶。说这话时,00后小伙芦庆欢刚完成又一件作品——这座耗时20天雕琢的“时光容器”,将帮客户留住即将消失的童年记忆。如今,这个把乡愁做成生意的年轻人,已带领30人团队年入百万,今年营业额更有望突破500万。 一次偶然尝试,解锁“记忆生意”密码 故事始于大学社团的一次兴趣体验。2021年,刚上大一的芦庆欢第一次接触微缩模型制作就深陷其中,从简单摆件到复杂场景,很快练就了毫米级的精准手艺 。那时的他没想过靠这个赚钱,直到一位大哥带着老照片找上门:“父母的老宅拆了,能帮我复原吗?” 没有现成模板,他就对着模糊照片反复推敲,用3D建模还原房屋结构,精确到房顶的瓦片数量、墙体的砖块排布,连地砖纹路都要求零误差。当带着岁月痕迹的模型初稿照片发给客户时,对方的回复让他至今难忘:“看到的瞬间就想哭,你要多少钱都可以。”最终这笔订单收了七八千元,却让他突然读懂了老房子的重量——那是无数人藏在心底的乡愁。 住建部数据显示,每天约有80个自然村消失。芦庆欢意识到,自己手中的刻刀不仅能雕琢模型,更能留住正在逝去的时光。2024年毕业后,他果断回乡创业,和师哥、同学组建团队,成立了专门复原老房子的公司 。 方寸间藏极致匠心,20天磨一件“时光标本” 在芦庆欢的工作室里,每座微缩老宅都是“活的记忆”:院门能开合,屋内电灯可开关,院子里的农具、鸡鸭栩栩如生,甚至墙皮的斑驳感都与老照片分毫不差 。这份逼真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较真。 一件普通作品要历经超百道工序:先通过3D建模搭建“骨骼”,再用挤塑板、石膏粉等材料手工塑形,仅墙体做旧就需反复调试水彩,错了就得全部洗掉重来。0.1厘米的门把手要用镊子细细雕琢,瓦片需一片一片粘帖,连砖缝里的尘土都要靠特殊技法还原。去年承接的60多平方米建筑群模型,团队花了数月才完成,最终收获50多万元制作费。 “成本200元的基础款能卖1万元,靠的不是材料,是细节里的情感。”芦庆欢揭秘,作品定价从两三千到几十万元不等,价格差异全在细节精度。有海外游子为复刻祖宅,特意寄来一抔家乡泥土;老人把微缩胡同模型摆床头,说“摸着就像回了童年”。 从3人到30人,让“乡愁经济”照进现实 创业初期,团队只有3人,订单全靠口碑积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项手艺,他们开始在抖音、快手分享制作过程:镜头下,泡沫板变成老墙体,火柴棍拼成窗棂,麻绳化作院角爬山虎,直播间最高时上万人围观。 随着关注度提升,订单渐渐排到半年后,客户遍布全国,既有给老人送惊喜的年轻人,也有需要场景复原的景区和博物馆。去年12月,他们承接了龙口烈士陵园的六组战争题材场景模型,今年3月顺利交付,能用手艺做爱国主义教育,芦庆欢觉得格外自豪 。 如今,当初的3人小团队已壮大到30多人,先后完成300余件作品,帮数百位“老乡”圆了“思乡梦” 。从偶然入行到央视创业嘉宾,芦庆欢的经历印证了“慢生意”里的大商机:“快节奏的时代里,人们更需要留住时光的载体。我们做的不仅是模型,更是把乡愁变成触手可及的温暖。” 你身边有消失的老房子吗?如果能复刻记忆中的家,你最想留住哪个细节?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老房价值
两个00后被老板骂了“如果不想干活就给我走人”,没想到他们当场就办理了离职,退群
【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