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早结束的第二次国民党主席候选人辩论,有一段郑丽文和郝龙斌小小交锋的过程,其实反映出“台独”长期混淆是非、倒果为因,而国民党建制派也拿香跟拜的核心问题。 这场辩论是在党内选情白热化的背景下展开的。包括郝龙斌、郑丽文在内的五名候选人同台较量,议题最终聚焦两岸关系这一核心领域。网络投票数据显示,辩论后郑丽文以 68% 的支持率占据首位,3.9 万名参与投票的网友用选择传递出对明确论述的期待。 这样的结果,与首场辩论形成呼应,首场辩论中 “我是中国人” 的论述已成为贯穿全场的主旋律,罗智强等候选人的相关表述引发广泛关注。 郑丽文与郝龙斌的交锋,植根于国民党两岸路线的传承与现实选择。郝龙斌在过往相关讨论中,曾对推动两岸和平协议的可能性提出质疑,强调政策不宜盲动。 郑丽文的回应则隐含不同视角,她此前在网络专访中曾明确表示,若因承认 “我是中国人” 而失去选票,便该加入民进党,这样的表态与她在辩论中的立场一脉相承。 两人的交流没有激烈对抗,却让一个关键问题凸显:面对 “台独” 势力混淆两岸关系本质、颠倒因果的长期操作,国民党应秉持怎样的核心立场。 这样的议题碰撞,在国民党近年的发展中并非首次。此前的主席选举辩论中,候选人就曾围绕 “九二共识”、两岸和平协议等议题展开讨论。洪秀柱、詹启贤等曾主张探讨签署和平协议的可能,吴敦义则倾向维持 “不统、不独、不武” 政策,不同表述背后,是对两岸共识坚守程度的差异。 张亚中延续“强硬统一派”底色,提出“两岸和平协议谈判时间表”,虽因立场清晰收获深蓝支持,却因“激进”标签在中间选民中遇冷;罗智强主打“找回党魂”,强调“以台湾人、中国人为荣”,但缺乏具体路径;蔡志弘则试图以“企业经营经验”包装政治主张,提出“扩大执政版图”的务实方案,却难掩路线模糊的缺陷。 国民党的路线摇摆,正遭遇大陆对台交流策略的深刻调整。2025年重庆“台湾周”活动中,台大教授苑举正、前台北县县长周锡玮因公开宣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成为焦点,而国民党高层集体缺席的细节,释放出强烈信号:大陆对台交流已从“党派对接”转向“精准滴灌”,核心标准是“是否真诚信奉一中原则”。 辩论现场外,民调数据勾勒出更严峻的现实:62%的岛内民众认为“国民党两岸立场模糊”,其中35%的中间选民因此不愿支持该党。这种困境在2024年选举中已现端倪——台中市深蓝选区投票率较2020年下降18%,中间选民转向第三党导致“立委”席次连续下滑。 面对历史关口,国民党的选择已不容模糊。大陆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认同中国必须基于一个中国原则,任何将‘认同’与‘统一’切割的言论,本质上都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背离。”这种表态直接戳中郑丽文话术的要害,也向国民党发出明确警示:在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模糊路线从无生存空间。
洪秀柱为何支持郝龙斌而非郑丽文?台名嘴邱毅一爆料,洪秀柱在本次党主席改选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