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免签协议的后果显现了! 大量俄罗斯人涌入中俄边境绥芬河市、黑河市、满洲里市、珲春市,毫不夸张的说,他们除了购买中国便宜好用的日用品外,有的甚至是来中国找男人来了。 去绥芬河的公路口岸瞧瞧,以前得凑够团签才能入境的俄罗斯游客,现在拿着普通护照填张表就能过,9月15号政策实施第一天,光珲春口岸就进来超1000人,比去年多了一倍还多。 口岸专门开了"单免专用通道",执勤民警带着俄语翻译来回跑,生怕游客卡在哪一步,通关快得很,难怪俄罗斯大叔谢尔盖说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 这些俄罗斯朋友最爱干的就是逛市场扫货。绥芬河的批发商场里,鞋帽、小家电摊位前挤得满满当当,格利从二十多公里外的俄罗斯小镇过来,拉着购物车不停往里面塞,说以前跟团来不够逛,现在免签能待30天,可得买够本。 黑河早市更有意思,摊主王淑清都学会了俄语打招呼,摊前的双语招牌亮堂得很,俄罗斯游客要么拎着大袋的东北大米,要么攥着刚买的酱菜,现金结账的叮当声和微信支付的提示音混在一起。 珲春的超市更贴心,购物满200元就能办退税,实际能退6%到9%,难怪俄罗斯游客个个都提着大行李箱,哪怕口岸限重也想尽办法多带点,没见谁是空着手回去的。 除了买日用品,好多俄罗斯人是奔着"刚需"来的。黑河市的一家门诊部里,每天都有俄罗斯患者排队看牙,安吉拉刚做完假牙就竖大拇指,说这里技术好还便宜,比在俄罗斯划算多了。 绥芬河人民医院更厉害,针灸、推拿这些中医项目成了网红,今年都接待了8000多俄罗斯患者,连定制体检套餐都卖得火热。 逛累了就去吃中餐,列娜餐厅的中俄双语菜单摆得整整齐齐,阿廖娜带着女儿们专点鸡肉和鱼肉,说来了五次还是吃不腻中国菜。 最有意思的是,往来多了,人情味儿也跟着浓了,真有不少俄罗斯姑娘借着免签的便利常来中国,慢慢就和当地小伙处上了对象。 绥芬河做旅游的大姐说,前阵子还帮一对情侣办过行程,姑娘是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的,常来这边进货,一来二去和卖特产的小伙熟了,现在每周都跨境约会。 黑河的小区里也常有这样的场景,俄罗斯姑娘跟着中国男友学包饺子,大爷大妈见了就笑着递水果,语言不通就靠手势比划,照样聊得热乎。 这些变化可不是虚的。同江口岸给游客发迎宾礼包,里面装着赫哲族的鱼皮挂件,还有双语指南,连演出都是中俄民俗融合的样式。珲春的奶茶店、卫生间都标着俄语,旅行社的订单涨了两倍多,50人的大巴一天要发二十多辆。 以前总说边境是地理的界限,现在免签把这层界限磨软了,俄罗斯人来买实惠的日用品,中国人和他们聊风土人情,连婚恋都成了跨不过的缘分,这样的热闹劲儿,可比单纯的客流数字实在多了。
德国垮了,法国崩了,英国也开始游行了!欧洲出了什么问题?俄罗斯为什么仍然很稳?一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