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做到?北约通知俄罗斯准备开火,俄:动手就是宣战。 9月中旬,三架俄罗斯MiG-31战机被指擅自进入爱沙尼亚领空,停留约12分钟,引起北约国家强烈反应。 随后,爱沙尼亚国防部公开通报此事,称“这是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空域侵犯”。 波罗的海多国加强空中警戒。 与此同时,一场闭门外交会谈悄悄在莫斯科举行,参与方包括英国、法国、德国驻俄外交使节。 据彭博社援引知情外交官消息,在这次会谈中,欧洲外交人员直接向俄罗斯方面传达警告。 如果再发生类似事件,北约准备全面动用防空资源,必要时包括击落俄军战机。 这类信息并非首次出现,这一次格外明确。 外交人员将这番话说得很直接,要求俄方“向上转达”,同时强调这不是空话,而是已经在各国军事体系中完成了技术和指令准备的事项。 克里姆林宫起初没有作出回应,直到彭博报道发酵,才由发言人佩斯科夫出面回应。 佩斯科夫称:“这种言论是极端危险的升级挑衅。” 他同时表示,俄罗斯不会接受任何侵犯主权的“虚假指控”,俄军执行飞行任务均符合法律。 俄罗斯驻法国大使阿列克谢·梅什科夫也在接受俄媒采访时提出警告。 称一旦北约真动用武力,那将意味着对俄宣战。 他的表态随即被塔斯社转发,配图是早期北约战机在波兰起飞的画面。 乌克兰方面迅速对这一趋势表态。 基辅独立报援引国防部官员评论说:“如果北约真的向俄罗斯发出明确红线,那将是空中安全格局的一次根本性变化。” 不过该言论未获西方国家证实。 北约官方并未确认是否确有这类警告传达。 发言人接受《卫报》采访时,只表示:“北约将捍卫成员国领空的完整性。” 而在联合国的一场安理会会议中,波兰外长的发言则较为强硬。 他说:“我们已经准备好,如果再有未通报的飞行器进入我们的空域,我们将击落。” 这一态度并非首次出现。 早在2023年,波兰就曾击落一架进入其领空的无人机。 当时也未立即表态是否属俄方所有,只强调“必须作出反应”。 如今,整个北约在技术与程序上,早已将此类操作纳入常规演训之中。 欧洲多国防空部队近几周密集演练,涉及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芬兰等北线国家。 德国《明镜》周刊报道,这些国家的防空阵地全部处于一级战备状态。 英国皇家空军更是在挪威部署了新型“暴风”电子战平台,对黑海空域实行全天候侦控。 俄罗斯方面也并未示弱。 俄军加派图-95战略轰炸机巡逻北极圈,苏-35战斗机接替MiG-31成为波罗的海空域的常驻巡航兵种。 国防部长绍伊古表态:“任何军事挑衅都将遭到对等回应。” 虽然表面上看,是一场口水战,但军事部署已经在背后急速推进。 克里姆林宫外交渠道释放出含糊表态,表示愿意继续保持与欧洲外交接触,但“必须基于相互尊重”。 在外交场上,“私下通报”是一种微妙手段。 不在公开声明中说出口,也不通过北约发布正式警告,而是通过双边接触直接传递底线。 这种做法既释放威慑信号,又留下回旋余地。 这次的信号释放不同以往,关键在于多个国家集体表达了相同立场。 彭博社指出,英法德三国不仅是在形式上达成一致,而是已就行动层面进行了沟通协调。 也就是说,如果再有俄机侵犯北约空域,是否击落,不再是某个国家独自决定,而是有一个明确的协调机制在背后。 北约虽然在组织上强调“集体防御”,实际行动往往依赖成员国单独执行。 这次的动向,意味着实际指令流程已大大前移。 美国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这场莫斯科外交通报,国防部发言人对媒体表示:“我们了解盟友的决策过程,并将为任何集体防御行动提供支持。” 这句话看似空洞,却有分量。 美国掌握着北约的指挥体系和情报系统,一旦确认攻击意图成立,其配合速度不会滞后。 目前,北约没有宣布进入任何紧急防御状态,也未对俄罗斯作出新一轮制裁。 但在军事层面,一切正在悄然靠近临界点。 局势未必会立刻升级为正面冲突,但双方正在通过实际行动画红线。 俄罗斯靠越境飞行释放存在感,北约则通过“私下通报”和“技术准备”向对方施加反压力。 下一次俄机飞入爱沙尼亚上空,欧洲防空部队是否按下按钮,已不再只是军官个人判断,而是一次政治信号的兑现。 参考信息: 《欧洲外交官私下告知俄方北约或击落军机》·参考消息·2025年9月26日
波兰闯下大祸,中方发表罕见声明,欧盟各国目瞪口呆:这次有大麻烦了没错,就是波
【4评论】【12点赞】
阿凡达
写的什么东西,俄防长绍伊古,你什么脑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