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连秦可卿、探春都能察觉贾府要败,贾母难道没预知?其实老太太心里跟明镜似的,只是这衰败的局,她一个妇道人家,纵有深谋远虑,也难敌命运和现实的双重碾压。 早有人算过账,小姐们省一年才攒三百两,贾赦买个妾就花八百两,这铺张与拮据的反差,贾母看在眼里;大观园改革时的窘迫、府里新生儿稀少、贾珠、元春、贾敏这些支柱陆续离世,她更是记在心里。抄家前的中秋节,众人都散了,她还硬撑着不肯散席,那模样哪里是不知晓,分明是明知山雨欲来,却想多撑片刻“欣欣向荣”的体面——毕竟贾府是国公府,不像市井人家能“有钱有钱过,没钱没钱过”,越是风雨飘摇,越要绷着那股劲儿。 说起来,贾母并非没为贾府筹谋过。她早看透贾府靠武功起家的旧家底会被新皇冷落,便一手布下人脉网:把元春送进宫攀新皇,将贾敏嫁给新皇钦点的探花林如海,联姻王子腾家,让贾珠走科举路,连宝玉都被她安排着和王公贵族混人情。这运筹帷幄,本能让贾府兼顾文武新旧两派,可偏偏命运不站在她这边——元春、贾珠、林如海接连离世,王子腾也出了事,苦心经营的关系网一夜之间断了大半。 至于“没培养好子孙”的说法,实在有点冤枉她。古代儿子本就该由父亲教养,贾政培养贾珠、贾琏已算不错,贾赦荒淫是天性难改,荫封制度更是皇帝的安排,非她能左右;说她溺爱宝玉?宝玉十几岁时故事才到结局,所谓的“溺爱”不过是吃穿好点、住大观园,他从没犯过什么大错。何况贾府的根早就烂了:丈夫早逝,两个儿子不争气,宁国府更是一团糟,贾珍身体不行,贾环难堪大用,宝玉学问好脑子灵,却架不住家族底子已空,就算贾政那辈有爵位,也抵不过“战败后难被启用”的现实,贾雨村靠科举出头的路,贾家子弟压根走不通。 有人说她眼光短浅、只顾享乐,可她一个没有实权的国公夫人,能做的都做了:联姻做到极致,连庶女迎春的婚事她都曾反对;觉察到危机就苦撑场面,哪怕府里财政紧张,也得维持国公府的体面。她不是不预知,是预知了也没用——没有能挑大梁的继承人,宁荣二公留下的政治遗产成了空壳;想谋后路,却连个能牵头的男人都没有,广结党羽更是空谈。程高本里贾府最后“兰桂齐芳”,可那已是抄家后的侥幸,绝非贾母生前能左右的。 说到底,贾母的无奈,是封建时代女性的局限,也是一个没落家族“气数已尽”的必然。你觉得,换作是你,处在贾母的位置,能逆转贾府衰败的命运吗? 红楼梦
里连秦可卿、探春都能察觉贾府要败,贾母难道没预知?其实老太太心里跟明镜似的,只是
煜文谈娱
2025-09-27 08:45:4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