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上朝,刘墉跪地说:“皇上,您犯下大罪,给我50000银子,当封口费!”乾隆一听,差点气晕过去。 说起这个故事,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老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的经典桥段,刘墉那驼背身影一跪,乾隆气得直拍桌子,和珅在一旁捣鬼。这事儿听起来热闹,但搁在历史上,它其实是个野史演绎,夹杂了不少民间传说和戏说成分。真要刨根问底,得从清朝乾隆晚年的那摊子事儿说起,那时候朝堂上明争暗斗,贪腐横行,黄河水患又闹得人心惶惶。刘墉这人,历史上确实是位清官代表,但和他珅、乾隆的那些“智斗”情节,大多是后人添油加醋,目的是突出他的刚正和机敏。咱们不妨剥开传说外衣,看看真实脉络是怎么回事儿。 先聊聊刘墉这个人吧。他生在雍正十八年,安徽宿州人,早年科举顺利,乾隆十六年中进士,进了翰林院当庶吉士。那时候清朝正值盛世,他起步不算太快,先在太原、江宁等地当知府,处理地方政务时总爱打击豪强,帮老百姓出头。乾隆三十九年,他当上山东学政,巡查科场,抓舞弊抓得严实,四十一年调广西巡抚,四十五年升直隶总督,那几年他巡视河道,督促水利工程,多少缓解了水患隐患。四十七年回京,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四十九年加太子太保,嘉庆元年当上大学士,到嘉庆四年去世,活了八十五岁。他书法有名,作品遒劲,融帖学精华,流传至今。 历史上,刘墉以弹劾贪官出名,比如乾隆四十六年,他和和珅一起去山东查国泰案,国泰是和珅亲信,贪污亏空库银,刘墉查得铁证如山,和珅想袒护也没辙。这事儿让刘墉名声大噪,但也埋下和珅的怨恨。嘉庆四年乾隆一死,刘墉奉命查和珅家产,那堆积如山的金银珠宝,够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他上奏二十条罪状,和珅就这么倒了。刘墉办案谨慎,没落井下石,嘉庆帝还挺赏识他,继续用着。但话说回来,刘墉也不是铁板一块,他和和珅早年还有诗词唱和,关系没那么剑拔弩张。野史里把他塑造成和珅死对头,多少是为了故事好看。 再看和珅,这家伙是乾隆晚年最大的毒瘤。生在乾隆十五年,满洲正红旗人,本名善保,乾隆三十五年中进士,起步翰林院,四十年升内阁学士,四十一年侍郎,四十五年进军机处,四十七年管户部,四十八年大学士。靠着乾隆宠信,他掌控财政,收贿赂收得天昏地暗。家产抄出来,估算超清廷十五年收入,珍宝堆成山,官员们都怕他。他府邸奢华,藏污纳垢,朝中谁敢惹?乾隆五十七年,他还和刘墉有扇子题诗的交情,但骨子里就是个巨贪。嘉庆四年乾隆一走,嘉庆帝雷霆出手,和珅畏罪自杀,结束了那段黑暗。历史上没证据说他和刘墉为黄河赈灾打赌,那纯属杜撰。但和珅确实爱钱如命,国库空虚时,他出的那些歪招子,让清朝贪官们乐坏了。乾隆内务府缺钱,他建议从官员“孝敬”里挤,变相敲诈,地方上苦哈哈的百姓更遭殃。 乾隆弘历呢?这老头儿是清朝最长寿的皇帝,康熙五十年生,雍正十三年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嘉庆四年死,八十九岁高龄。他早年教育严,精通多语,平准噶尔,收新疆,编《四库全书》,建圆明园,疆域最大,人口破三亿,看起来盛世无边。但晚年宠和珅,吏治败坏,民生重压。巡视江南六次,花销上亿两,园林建得金碧辉煌,百姓税赋却越来越重。黄河水患是乾隆朝大麻烦,多次决口,淹田地,流民遍野。国库本就捉襟见肘,和珅把持户部,更是雪上加霜。刘墉当直隶总督时,确实管过河务,督促修堤,但没那传说中募捐被耍的桥段。真实历史里,乾隆五十二年他修缮明十三陵,花了大笔银子,不是拆明陵建东陵那种荒唐事儿。东陵选址是雍正定的,为避明十三陵风水,乾隆只是续建裕陵,顺治孝陵完好无损,没被碰。野史说乾隆拆明陵盗墓,那是为了故事加料,现实中他修陵是为了“尊崇前代”,实际耗资巨大,劳民伤财。 这个传说核心是刘墉借“盗墓”要封口费,戳乾隆痛处。其实,东陵建在遵化马兰峪,离明十三陵有段距离,乾隆没干过掘墓的事儿。孙殿英1928年盗东陵,才是真惨案,挖了乾隆裕陵和慈禧定东陵,珍宝洗劫一空。但那离乾隆时代远了。故事里刘墉上朝跪奏,改盗墓刑罚,顺势翻盘,这情节接地气,反映了老百姓对清官的幻想。历史上,刘墉弹劾多是实打实的案子,像国泰案,他和和珅同查,却坚持原则,乾隆虽恼火,但用着用着就惯了。和珅倒台后,刘墉没落马,继续当大学士,到死也没大风波。但清朝晚年积弊已深,乾隆纵容权臣,酿成大祸,嘉庆四年一纸诏书,和珅家产充公,多少缓了口气。 搁现在看,这故事有趣在哪儿?它戳中了老百姓对贪官的痛恨,和对清官的盼头。刘墉不是完美英雄,他办案稳当,但没敢真和和珅撕破脸,早年还合作过。乾隆盛世光鲜,底下是腐败横行,黄河每次泛滥,都是百姓的血泪。真实历史没那么多戏剧,但教训深刻:皇帝宠信小人,朝堂就乱套。和珅那种巨贪,不是一人之力能扳倒,得等乾隆一死,嘉庆才下手。刘墉的角色,更像个中间派,夹在帝王和权臣间,勉强守住底线。野史放大他的机智,其实是给后人解气。
一日上朝,刘墉跪地说:“皇上,您犯下大罪,给我50000银子,当封口费!”乾隆一
古往奇趣角
2025-09-27 00:55:29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