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俄罗斯总算是大方了一回,史无前例!俄罗斯总统府新闻秘书德米特里·佩斯科夫对外披露,俄中两国已正式签署一份为期30年的能源战略合作协议。 说起这份协议,得从月初的事儿说起。2025年9月2日,在北京,俄罗斯和中国敲定了这个大单子,焦点是“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项目。这事儿一出,国际能源圈子就炸了锅,因为俄罗斯这次确实让步不少。过去几年,俄欧天然气生意闹得鸡飞狗跳,现在俄罗斯把目光彻底转向东方,中国成了最大买家。协议一签就是30年,年供气量高达500亿立方米,这规模搁谁身上都得掂量掂量。 先捋捋背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也就是Gazprom,和中国国家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早几年就谈这个管道,但一直卡在价格和条款上。普京这次访华,正好把事儿定了。俄罗斯那边,Gazprom的CEO阿列克谢·米勒亲手签了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备忘录”,明确管道从俄罗斯亚马尔地区出发,途经蒙古,进入中国,总长2600多公里。相比现有的“西伯利亚力量1”管道,这条新线容量大得多,第一条现在每年38亿立方米,协议里还顺带把这个数字提到44亿立方米起步。俄罗斯总供气量加起来,未来能超100亿立方米一年,这对两国能源格局都是实打实的调整。 为什么说俄罗斯大方?关键在定价上。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卖得贵,动辄每千立方米300多美元,但这次对中国的价码明显低一档。普京自己放话,说定价基于市场,但细节没全抖落出来。业内分析,这价大概在每千立方米200美元左右,甚至更低,因为俄罗斯急需稳定买家。中国这边,手握中亚管道、海上LNG和自家气田,谈判筹码足,不用急吼吼地让步。俄罗斯呢?西方制裁一波接一波,天然气对欧出口从2021年的45%份额,直线掉到今年二季度的12%。欧盟还计划2027年彻底禁俄LNG进口,俄罗斯的欧洲市场基本凉凉了。转向中国,不是选项,是不得不为。 这协议不光是天然气买卖,还牵扯一堆周边事儿。蒙古作为过境国,乐坏了。管道从他们家地儿过,每年能收10亿到15亿美元的过境费,这笔钱对蒙古经济来说,够分量。蒙古冬天雾霾重,天然气管道还能顺带给他们点清洁能源选项,缓解烧煤的压力。但项目启动得等,俄罗斯财政部直言,未来三年没法给税收优惠,军费和社会保障花销太大,Gazprom得自己扛起钢管采购和雇工的成本。管道工程复杂,4000公里长途,得用特种材料,雇几万人,投资少说上百亿美元。俄罗斯预算紧巴巴,项目很可能拖到2030年后才动工。 搁中国看,这协议来得及时但不解燃眉之急。中国能源需求年年涨,尤其是东北和华北,冬天用气高峰期调度员得满头大汗协调气源。中亚管道和澳洲LNG船队稳稳兜底,短期内多条500亿立方米不伤筋骨。但长远计,这能把管道气占比从现在的30%推高到50%以上,降低对液化气的依赖。俄罗斯天然气质量高,热值足,价格又亲民,对中国工业和居民用气都是利好。全球能源贸易格局也得变,俄罗斯多卖东欧少卖,欧洲得从美国和卡塔尔多买LNG,价格说不定还得跟着水涨船高。 俄罗斯这步棋,走得有点赌。制裁下,他们能源出口收入2024年勉强持平2350亿美元,比前一年多0.5%,但今年8月又跌2%到564亿欧元。天然气出口锐减,煤炭也跟着遭殃。俄罗斯本想用管道气卡欧洲脖子,结果自食其果,欧洲加速脱俄,挪威和美国填了空。转向中国,俄罗斯是赢了市场,但输了议价权。中国不光要气价低,还得灵活条款,能随时调整量,避免锁死在单一供应商上。谈判里,中国就卡在“take-or-pay”条款上,坚持不全额包销,俄罗斯咬牙让了步。 想想看,技术进步快,氢能和可再生能源风头正劲,天然气管道建好说不定就过时了。中国碳中和目标到2060年,天然气只是过渡,占比不会无限放大。俄罗斯也知道这点,但眼下没更好出路,只能硬着头皮上。
德国垮了,法国崩了,英国也开始游行了!欧洲出了什么问题?俄罗斯为什么仍然很稳?一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