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对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坦言“失望”,因为在申办名单上,不见中

岁月如歌之坊 2025-09-26 18:30:49

*国际奥委会对 2036 年奥运会的申办坦言 “失望”,因为在申办名单上,不见中国的身影,上海、成都、广州,这三座被寄予厚望的中国大城市,这一次,齐齐选择了沉默。 2036年奥运会申办最近热度一直很高,国际奥委会已经透露有印度、韩国、埃及、南非、卡塔尔、墨西哥等12个国家正式提交了意向书或者表达了申办兴趣,算下来是“两位数国家奥委会参与”,最终主办城市要到2029年才会确定。 这些申办国家里,卡塔尔是目前最大的热门,它95%的奥运基础设施都已经准备就绪,其中就包括中国铁建承建的卢塞尔体育场。 而且2022年世界杯之后,卡塔尔每年要举办85项国际赛事,2030年还会办亚运会,提出的“健康赛事”理念正好契合国际奥委会的可持续目标,更重要的是能开拓中东1.7亿人的新兴市场。 韩国首尔则主打节俭办赛,打算复用1988年奥运会的场馆来压缩成本,同时强调自己的治安和低碳优势。 印度虽然喊着14亿人梦想积极推动申办,但巴黎奥运会上只拿了1银5铜,体育成绩薄弱不说,国内基础设施也存在老化问题,挑战不小。 可就在这么多国家争着抢着申办的时候,之前被国际奥委会寄予厚望的中国却没出现在申办名单里,上海、成都、广州这三座大家以为最可能出手的大城市,这次全都选择了沉默,网上还传国际奥委会对此“失望”。 其实这事的本质不是中国不想参与国际体育赛事,而是申奥策略发生了转变,背后藏着经济、国际环境、国内需求等多重考量,大家真正关心的是,中国为啥偏偏在这次申办里选择“隐身”,这种选择又会影响到谁。 看到这么多国家挤破头要办奥运,中国的大城市却集体沉默,大家觉得这种选择是可惜还是理性呢? 从钱的角度算笔账就清楚了,现在办奥运会早就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东京奥运会因为延期,最终成本飙升到280亿美元,最后亏损了210亿美元,里约奥运会结束后,不少场馆没人维护,慢慢变成了“废墟”,雅典奥运会更是让当地财政背上了长期债务。 中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动了基础设施升级和国际形象提升,但后续场馆维护成本一直很高,有些中小型场馆甚至长期闲置。 反观现在的热门卡塔尔,95%的设施已经就绪,不用再大规模新建,成本压力小很多。 中国现在更看重钱花得值不值,有限的财政资源要优先用在民生上,比如医疗、教育、养老,还有乡村振兴、绿色能源这些能长期拉动经济的领域。 再看国际上的情况,现在体育领域也掺杂了不少复杂因素。 之前北京奥运会筹备期间,国际奥委会委员对场馆、安保等方面提的要求远超常规,可2024年巴黎奥运会有些场馆快开幕了还没完工,却没受到同等程度的质疑,这种双重标准让申办多了不少舆论压力。 而且中国现在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方式早就不局限于奥运会了,倡议覆盖了150多个国家,5G基站数量占全球超60%,高铁里程突破4.5万公里,这些硬实力的展示比一场赛事更持久。 2022年北京冬奥会通过“科技冬奥”“绿色冬奥”已经把中国理念传出去了,没必要再靠夏季奥运会重复塑造形象。 国际奥委会自己也在变,新任主席考文垂推动评选机制改革,暂停了现行的邀请制申办规则,更看重“新兴地区突破性价值”和可持续发展。 现在印度、卡塔尔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申办热情高,它们希望通过奥运会提升国际地位,这正好符合国际奥委会开拓新市场的需求。 中国这次不参与,反而给这些国家提供了机会,客观上也让奥运会能在全球更均衡地发展。 而且现在奥委会的改革还没完全定下来,规则有不确定性,中国没必要贸然出手,先看看情况再说。 中国这次不申办2036年奥运会,不是放弃了国际体育事务,而是变得更成熟了。 从之前的“奥运争光”到现在的“奥运惠民”,体现的是国家治理更看重老百姓的需求,也更懂得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 成都等城市在官方文件里还保留着“探索申办大型赛事”的表述,也一直在办世乒赛、汤尤杯这种赛事积累经验,并没有把路堵死。 未来如果国家发展需要,国际环境也合适,中国还是有可能申办的。真正的大国体育,从来不是靠一场赛事撑场面,而是让体育回归民生,让影响力扎根在实实在在的实力上。 大家觉得未来中国该在什么时候再申办奥运会?如果奥运会要改革,你觉得先解决高成本问题更重要,还是先解决双重标准问题更重要?

0 阅读:1
岁月如歌之坊

岁月如歌之坊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