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东东发表文章了!不愧是主席后人!有关毛东东的消息上了各个媒体的热搜,用铺天盖地形容都不为过,这充分反应了民众对伟人后代的关心和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近日确实刊发了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毛东东的署名文章《七十二载铸魂路 精神永续启新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建设面临技术人才短缺的严峻挑战。1952年,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高等军事工程学院,以培养适应现代化战争需求的工程技术干部。哈尔滨被选为校址,利用当地工业基础和地理条件。筹备工作从选址到师资调集迅速展开,抽调全国优秀教员和部队骨干。 1953年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正式成立,陈赓大将任首任院长兼政委。该院设立空军、海军、炮兵、装甲兵和工兵五个工程系,旨在填补军事技术领域的空白。 通过借鉴苏联经验,学院快速构建课程体系,涵盖工程基础和专业技能培训。这标志着中国军事教育进入新阶段,为后续国防科技发展奠定基础。 学院成立后,迅速形成独特的办学传统,强调忠诚于党和军队的核心价值。教员和学员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坚持自力更生,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1955年,学院规模扩大,新增预科班以提升学员基础水平。 到1959年,中央军委调整培训方向,聚焦尖端技术研究和设计制造。这期间,学院增设原子能、导弹、电子和计算机等系,总计达10个专业方向。这些变化适应了国际形势需求,推动中国军事技术从仿制向自主创新转型。毕业生分布到部队和科研单位,参与多项国防项目建设,贡献突出。 哈军工秉持的六个原则成为其精神核心。首先,传承红色血脉,确保政治方向坚定。其次,坚守为军向战追求,教学内容紧贴实战需要。再次,秉持敢为人先创新,鼓励突破常规技术瓶颈。第四,弘扬严谨求实传统,要求数据和实验准确无误。 第五,保持攻坚克难姿态,面对物资短缺仍推进项目。最后,拓展自信开放眼光,通过国际交流吸收先进知识。这些原则源于创办初期的实践,并在日常教育中强化,帮助学院克服多种困难,实现快速发展。 1960年代,学院经历调整和分拆。1960年,炮兵工程系迁至武汉,后移南京,形成独立院校。1966年,学院退出军队序列,更名哈尔滨工程学院。 1970年6月15日,主体南迁长沙,改称长沙工学院,其余部分留在原址发展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这些分拆虽分散了资源,但保留了核心传统,各分支院校继续在国防领域发挥作用。长沙工学院继承哈军工主体,专注于国防科技教育,逐步扩展学科门类。 1978年,长沙工学院升格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直属中央军委领导。该校延续哈军工精神,融入新时代要求。学校设立多个学院,涵盖信息、航天、电子等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毕业生参与导弹、卫星和网络安全等项目,推动中国国防科技进步。学校强调创新驱动,设立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这不仅巩固了军事工程教育基础,还适应信息化战争趋势,提供技术支撑。
对越自卫反击战,对越南的打击有多大,为何几十年都难以翻身?据说撤的时候专门炸建筑
【10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