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9月25日,路透社曝出独家消息,G7和欧盟计划为稀土设定价格下限,并考虑对部分东大的稀土出口征收关税或碳税,显然是羡慕东方大国在稀土领域的龙头地位。 谁能想到,连稀土也开始讲“规矩”了?不是谁掌握资源谁说了算,而是谁先出手设价格谁就有底气。 G7和欧盟突然提出要设定稀土价格下限,还要对部分来源的稀土加征关税或者碳税,表面上说是要“规范市场”,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更像是一次被压得喘不过气之后的反击尝试。 只是,这种逆风操作,到底能不能翻盘,恐怕连他们自己都没底,说到底,西方国家这次“联合出招”,并非突然之间的灵机一动,而是长期积压的焦虑集中爆发。 稀土是稀有的没错,但更“稀”的,是谁能把它从矿石变成高纯度材料,从提炼到分离,从环保控制到下游应用,环环相扣,而这条链条,恰恰被东方国家牢牢掌握。 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炼能力早已集中在东大手中,出口节奏、质量标准、配额分配全都按自己节奏来。 西方想买,就得等、得排、还得“讲规矩”,一来二去,谁在主导,谁在追赶,其实早就心知肚明。 这次设定价格下限的动作,听起来像是打算自己做回主角,但问题是:你连货都不在手上,怎么主导? 就像一个没米的人,硬要去定米的价格,别人只会看你笑话,稀土不是绿豆黄豆,它牵一发动全身,新能源车、风电设备、军工电子,哪一样离得开? 所以这场“定价战”本质上不是资源问题,而是规则博弈,G7和欧盟想通过制度来给自己争一口气,甚至试图用规则打破供应链的“单极格局”。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前提:规则这东西,不是谁先喊出来就算数,而是谁有能力让别人认。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其实也不难理解,今年8月,东大刚刚批准向欧盟出口2582吨稀土,西方企业争得头破血流。 这种“抢货”的现象背后,是对现实的无奈接受,嘴上说要减少依赖,身体却还是老老实实地排队等货。 这不是双标,是没得选,而东大也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悄悄调整了稀土配额制度,等对方反应过来,牌已经打出去,节奏已经掌控。 西方当然也想改变,但问题是,这种改变不是光喊口号就能实现的,有观点认为,他们可以模仿东大与哈萨克斯坦那样的合作模式,资源换投资,互利共赢。 可惜,这种打法对西方企业来说,既不熟悉,也不愿做,他们习惯了轻资产、快回报的节奏,哪有那么多耐心去挖矿、炼土、修厂房? 产业不是一朝一夕能建成的,更不是资金一砸就能冒出来的,关键还在于,这次所谓的价格机制,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市场信号。 设定价格下限本质上是要给本土企业一个“保护价”,但问题是,自家企业连基本的生产能力都不到位,这个保护价又在保护谁? 更别说,稀土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商品,背后有的是配额、有的是审批、有的是政治,你设一个价,对方不卖了怎么办? 你加一个税,对方调出口结构怎么办?这种博弈,不是靠制度就能压倒对方的。 现在来看,西方的这套计划更像是自我安慰,既然改变不了现实,那就试图改变叙事方式,定价下限、碳税、关税,这些听起来很“硬”,但执行起来很“虚”。 尤其是当资源还掌握在别人手里的时候,你说要立规矩,别人凭什么配合?东大目前没有做出正面回应,这种沉默其实已经说明问题:我不需要争辩,因为市场已经在我这边。 整个事件里最吊诡的地方,是西方一边想摆脱依赖,一边又离不开稀土,嘴上喊着“去风险”,结果风险越喊越大;想搞“供应多元化”,结果除了东大,还是得靠东大。 这种“既要又要”的状态,才是他们真正的焦虑来源,价格机制、税收政策,这些都只是表象,真正的核心问题,是他们自己有没有能力补上产业短板。 更现实的是,东大的稀土策略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卖原料”这个层面了,配额制度、出口节奏、技术升级,一步步都在往全球产业链上游推进。不再是单纯的资源出口,而是战略资源调控。 你想买可以,但必须在我的规则下玩,这种“软锁定”,比任何关税壁垒都有效。西方想突破,难度只会越来越大。 说到底,稀土这场牌局,已经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产业底牌的较量,谁主导精炼,谁掌握技术,谁控制节奏,谁就能写规则。 而现在的局面,无论是设定价格下限,还是搞什么碳税关税,都只是表面波动,真正的决定权,早就写在能力上,而不是写在新闻稿里。 如果西方真想在稀土这盘棋上扳回一局,就得从根上动刀,不是改价格,而是改结构;不是设税,而是设厂。 否则,嘴再硬,市场也不会听你的,你可以不服,但你必须接受一个现实:在稀土这件事上,谁有货,谁说话。
突发!9月25日,路透社曝出独家消息,G7和欧盟计划为稀土设定价格下限,并考虑对
潮女炫风尚
2025-09-26 16:12:59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