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六年这天,南京城的朱雀航码头可太热闹了。暹罗的象牙堆成小山,高丽的人参用锦盒

闻史忆今阁 2025-09-26 12:38:35

洪武六年这天,南京城的朱雀航码头可太热闹了。暹罗的象牙堆成小山,高丽的人参用锦盒装着,占城使者牵着披红绸的驯象,连远在南洋的三佛齐都运来了满船香料,香飘半条秦淮河。《明史》就记了句 “多国入贡”,可这背后的门道比贡物还值钱。 先说说这群远道而来的 “客人”。暹罗使者团里藏着个叫李清兴的华人通事,一口流利南京话,原来是早年逃难去暹罗的商人。他偷偷跟明朝官员说,暹罗国王怕朱元璋像打蒙古那样南下,特意挑了最粗的象牙来 “表忠心”。 高丽那边更有意思,使者带的贡品里混着高丽参,其实是想求明朝承认他们新换的国王。毕竟刚跟北元断了联系,急需大明撑腰。 最蹊跷的是安南的贡品。别的国家都送土特产,安南却捧着黄金和吉贝布来,可朱元璋看都没看就让礼部 “却之不受”。这事儿得从一年前说起:洪武五年十月,安南权臣陈叔明把国王陈日熞杀了自立,可他知道没大明认可是坐不稳的,就借着入贡的由头求册封。 朝堂上当时就吵翻了。有大臣拍着案子说:“弑君之贼岂能纵容?该发兵问罪!” 朱元璋却指着地图叹气:“安南隔山隔海,打下来要养多少兵?得其地不足供给,得其民不足使令啊!” 这话不是随口说的,他早定下 “不征之国” 的规矩,不想刚建国就跟邻国开战。 最后想出个折中的法子 ——“命陈叔明权知国事”。 “权知” 俩字太妙了,意思是 “暂且让你管事”,没给正式册封,等于给陈叔明套了个紧箍咒。果然陈叔明后来年年进贡,从沉香到纸扇换着花样送,就盼着把 “权知” 改成 “国王”。可朱元璋心里门儿清,一直没松口。 这里得说句实在的,明朝的 “厚往薄来” 政策简直是 “赔本赚吆喝”。占城送几根犀角,明朝回赐四十匹织金文绮;三佛齐带点香料,朱元璋直接赏钱万锭。有回安南一年来贡三次,礼部都急了,上奏说 “转运之烦实劳民力”,才定下三年一贡的规矩,可安南根本不听。 但朱元璋算的是政治账。这些国家来贡,等于承认大明是 “天朝上国”。就像占城被安南欺负,特意用金叶写表文求保护,朱元璋一道诏书过去,安南再横也得暂时罢兵。这就是朝贡体系的门道:用绸缎换和平,用赏赐换臣服。 可陈叔明这步棋还是埋了雷。后来他侄子陈炜继位,还是没得到正式册封,权臣黎季犛趁机夺权,最后干脆改朝换代。到了永乐年间,黎家后人还学陈叔明那套,谎称是 “陈氏之甥” 求册封,朱棣没朱元璋那么好说话,直接派大军打了过去。要是当年朱元璋硬气点追责,说不定就没后来的安南之乱了。

0 阅读:20

猜你喜欢

闻史忆今阁

闻史忆今阁

从历史角度审视当下,以全球视野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