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又在嘲讽中国“改道”了,对着中欧班列改道这事儿,一口咬定中国表现得“太怂”。 他们还说,中国这波不光亏了钱连国家形象都受了损,甚至拿打仗打比方,觉得不管怎样,先把眼前的局面赢下来才对。 改道不是认怂,是把风险和收益掰扯清楚后的务实选择,跟“怕事儿”半毛钱关系没有。 原来的路线之所以走不通,是因为旁边正闹地区冲突,前阵子波兰还把边境口岸给关了,几百列货车堵在那儿动不了,里面的电子产品、汽车零件都快耽误交货期了。 新路线是绕了点,多走三百公里,运输时间多了不到十个小时,成本也就涨了百分之五左右。可换来的是啥?是彻底避开了那些风险点,货物安全有了实打实的保障。 国际物流专家都算过这笔账,改道后班列准点率直接提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之前因为路线不稳定耽误交货的事儿几乎没了。前段时间那两万箱集装箱,安安全全送到德国杜伊斯堡的时候,那些做外贸的商人都夸这新丝绸之路更可靠,客户满意度不光没降,反而比以前更高了。 做生意的都知道,供应链稳定比啥都重要。哪怕多花点小钱,只要货能安全准时到,客户就愿意长期合作,长期下来反而赚得更多。 要是真听外媒的“硬扛”,抱着原来的路线不放,万一货没了、交货晚了,客户跑了不说,名声也得砸了。这哪儿是“怂”?分明是算明白账的精明,是对自己的货物负责,对客户负责。 外媒这波嘲讽,说白了就是玩双标的老套路,自家做事叫灵活应变,中国做事就成了“退缩认怂”,这嘴脸也太明显了。他们总用那套零和思维看事儿,觉得凡事都得争个你输我赢,压根理解不了什么叫互利共赢。 你瞅瞅西方那些企业,遇到地缘风险的时候,跑得多快?德国宝马、保时捷这些大公司,靠中欧班列运零部件和成品车,要是这条线有风险,他们第一时间就会换运输方案,绝对不会硬扛着等死。 到时候西方媒体肯定得夸他们“风险意识强”“决策果断”,哪儿会有人说他们“怂”?可到了中国这儿,为了保货物安全改个道,就成了“太怂”,这不是双重标准是什么?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外媒故意不提改道背后的原因。前阵子波兰因为所谓的“安全问题”,把通往白俄罗斯的口岸关了,原来的路线几乎瘫痪,超过九成的中欧班列都停了,几百列货车堵在边境动弹不得。 中国外交部长去谈的时候,波兰口头答应放行,结果人刚走就变卦,背后说白了就是有美国在施压,想卡中国的物流喉咙。这种情况下改道,是没办法的办法,更是主动破局的智慧,怎么到外媒嘴里就变味了? 其实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事儿中国做得没毛病。只不过他们怕啊,怕一带一路搞起来,怕中欧班列这条“钢铁驼队”真成了连接亚欧的经济动脉,怕中国的务实合作理念抢了他们的霸权风头。所以才故意戴着有色眼镜挑刺,用“怂”这种词来污名化,本质上是自己心虚焦虑,只能靠嘴皮子找补。 外媒光盯着那三百公里里程和百分之五的成本,却故意看不见改道带来的多赢局面,那些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睁眼瞎似的全忽略了。这条新路线哪儿是亏了?明明是让更多国家沾了光,是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活例子。 再往远了说,一带一路上的国家都跟着受益。老挝农民种的水果,以前因为运输慢,要么烂在路上,要么卖不上价,现在靠着铁路能快速运到中国,收入直接翻了番;波兰的工厂零件,通过班列准时送到中国的工厂,人家的生产线能正常运转,咱们的产品也能及时出厂,这不就是互相帮衬吗? 山东的中欧班列更实在,出去拉着家电、机械,回来带着塞尔维亚的果酒、哈萨克斯坦的小麦粉,直接把“欧洲集市”搬到了中国老百姓家门口,三天就能从班列上摆到货架上。 这些好处外媒为啥不提?因为他们不想承认中国搞的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大家一起赚钱的买卖。改道这事儿,表面看是换了条路,实际上是把合作的圈子扩大了,让更多国家融入进来,一起把蛋糕做大。 说白了,外媒的嘲讽根本站不住脚。他们所谓的“怂”,其实是中国不逞一时之强的务实;他们玩的双标,暴露的是自己的焦虑;他们看不见的多赢,才是一带一路真正的价值。 中欧班列这列“钢铁驼队”跑了十几年,通达二十多个国家两百多座城市,运了一千多万标箱货物,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比外媒的嘴炮有说服力多了。物流这事儿,靠谱比啥都重要,能让大家都赚钱的选择,从来不是“怂”,而是真智慧。
老天爷好不容易把北极的冰给融了,给你开了条新航线。你以为是天降福利?想多
【73评论】【4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