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负隅顽抗,以军强攻加沙城未果,一日痛失2位少校连长!以军近期加大对加沙城的

不简单的幸福 2025-09-25 19:25:42

哈马斯负隅顽抗,以军强攻加沙城未果,一日痛失2位少校连长!以军近期加大对加沙城的总攻力度,但战事进展并不顺利,仅仅在9月22日这一天的战斗中,就先后有2名少校连长阵亡或重伤。 9月22日的加沙城,成了以色列军队的“伤心地”。总攻号角吹响多日,这座被战火吞噬的城市非但没有如内塔尼亚胡预期般快速沦陷,反而用两场惨烈的战斗给了以军沉重一击。 一天之内,两名少校连长一死一伤,装甲部队的推进路线被死死卡住,所谓“快速清剿”的计划彻底沦为泡影。阵亡的沙博扎格洛少校,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7岁。 这位第7装甲旅第77坦克营的年轻军官,9月初才刚接过连长的指挥权,因作战勇猛深得装甲兵司令毛奥尔准将赏识。他常对部下说“要主动出击寻找敌人”,这份锐气却没能换来胜利的荣光。 当天,他乘坐的“梅卡瓦”坦克刚碾过布满瓦砾的街道,就被隐蔽在建筑废墟后的哈马斯战斗员锁定。一枚“亚辛105”火箭弹精准击中坦克侧后防御弱点,这辆以防护能力著称的钢铁巨兽瞬间瘫痪,沙博扎格洛当场阵亡。 几乎在同一时段,加沙城另一处战场的冲突同样白热化。第401装甲旅与第84步兵旅第424步兵营组成的联合编队,试图依托装甲掩护突入哈马斯控制区。 一名步兵连长亲自带队清剿建筑,却没想到刚踏入断壁残垣,就遭遇了近距离伏击。密集的子弹从暗处袭来,这位连长应声倒地,虽被紧急后送救治,但能否重返前线还是未知数。 据加沙地带卫生部门统计,当天的交火仅巴勒斯坦方面就有37人死亡,足以想见战斗的惨烈程度。一天之内折损两名基层指挥官,这在以军地面行动中极为罕见,更撕开了“装甲优势”的假象。 谁都知道以色列陆军向来依赖装甲集群推进,“梅卡瓦”坦克搭配“雌虎”装甲车的组合,在以往的冲突中屡试不爽。可加沙城哪是普通战场?这里建筑密集如蛛网,每一栋残破的楼房都可能藏着枪口。 地下数百公里的隧道纵横交错,50%的结构至今完好,成了哈马斯的“隐形堡垒”。以军曾试图用装甲推土机构筑“土围子”作为进攻阵地,却被哈马斯的无人机精准锁定,迫击炮的轰击让所谓的“安全区”根本无安全可言。 装甲部队在这里成了“活靶子”,步兵下车作战更是步步惊心。哈马斯早已摸透以军战术,组建了3人左右的反坦克小组,依托隧道快速机动,专挑坦克侧后、装甲车尾部等防御死角下手。 他们用的火箭弹虽不是尖端武器,却能在百米内精准命中目标,打完就通过隧道撤离,让以军连反击的目标都找不到。这种“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把以军的火力优势消解于无形。 你有先进的雷达和导弹,可连敌人在哪都摸不清,再强的装备又有何用?这不是以军第一次在巷战中栽跟头。1982年攻打黎巴嫩巴解营地时,10万大军打了两个多月才拿下目标,伤亡超过2000人。 如今的哈马斯,比当年的巴解组织更懂巷战的精髓。他们把隧道挖成了“地下迷宫”,既能藏匿人员和武器,又能实现隐蔽机动,以军即便摧毁部分隧道,也只是杯水车薪。 更让人意外的是,哈马斯还学会了用无人机侦察校射,引导迫击炮精准打击以军集结点,以往单向透明的战场态势,如今变成了“敌在暗我在明”的被动局面。 内塔尼亚胡政府或许早就忘了,战争从不是单纯的装备比拼。以军装备的先进性毋庸置疑,可加沙城的战场环境,恰恰让“钢铁洪流”失去了用武之地。 密集的建筑割裂了装甲编队的联系,狭窄的街道限制了坦克的机动,地下隧道更是让以军的封锁形同虚设。哈马斯虽然弹药储备仅为战前的15%,新兵也缺乏训练,却靠着“地利”与“人和”死死拖住了以军脚步。 他们不需要打赢每场战斗,只要不断袭扰、持续消耗,就能让以军的“速胜论”彻底破产。 有人说以军最终总能拿下加沙城,可这样的“胜利”代价有多大? 截至目前,以军地面行动已造成超过130人阵亡,这还不包括未公开的伤亡数据。哈马斯宣称已摧毁97辆以军装甲车辆,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更是以色列国内日益增长的反战情绪。 以军靠全民动员才凑齐进攻兵力,真能支撑起长期的巷战消耗吗?恐怕很难。9月22日的两起伤亡事件,更像一记警钟。它告诉所有人:现代战争中,再先进的装备也挡不住因地制宜的战术,再强大的军队也敌不过“全民皆兵”的抵抗。 加沙城的瓦砾堆里,哈马斯用最原始的方式,戳破了以色列的“不败神话”。以军的进攻还在继续,巷战的绞杀仍未停止。但27岁少校的牺牲已经证明,加沙城从不是可以轻易啃下的“软柿子”。 这场战争到最后,或许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无尽的伤痛与废墟。

0 阅读:0
不简单的幸福

不简单的幸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