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来自江西上饶的三人为寻求刺激,攀爬三清山巨蟒峰,在其岩体上打入26处岩钉,对巨蟒峰非使用价值造成损失1190万元,事后,三人分别被判处刑事处罚,并被判处赔偿环境资源损失600万元、专家费15万元,网友看到巨蟒峰的照片后,更是直言:判少了!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这个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频繁地被自然拉响警钟,三清山的岩壁上,那26颗冰冷的岩钉,至今像针刺一样提醒着人们:自然遗产不是任人折腾的游乐场。 可没过多久,喜马拉雅的高原天空又被一场烟花点亮,本该壮美纯净的雪域高原,被商业与艺术的光火染上一抹刺眼的色彩。 两个场景,一个是刑罚与赔偿的沉重结局,一个是舆论声讨的风暴眼,摆在一起,让人忍不住要问:自然真的会因为行为者的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容忍度吗? 跟随半岛晨报2024年11月13日的报道,我们回到2017年的那个清晨,三名攀岩爱好者背着电钻、岩钉和绳索,悄悄摸进三清山的巨蟒峰。 这个花岗岩岩柱因造型奇特,被誉为“巨蟒出山”,是景区最具标志性的景观之一。 可是,在他们眼里,它只是等待征服的目标,于是电钻的轰鸣声划破了山谷的寂静,一颗颗岩钉被生生打入亿万年形成的岩体之中。 等他们兴奋地站上峰顶,看似完成了一次“壮举”,却没意识到,他们已经在这座世界自然遗产的身体上留下了永远的疤痕。 后来专家做了评估,这26处钉孔带来的损失高达1190万元。 法院的判决很快落地:三人中一人判处一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另一人六个月缓刑并罚款,第三人免于刑事处罚,同时三人必须共同赔偿600万元和15万元的专家费,还得在全国媒体上公开道歉。 这是我国首例因故意破坏自然遗迹而被追究刑责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甚至将其列入十年环境资源审判中最具影响力的案例。 换句话说,法律给所有人画了一条鲜明的红线:自然遗产不容侵犯! 三清山的故事原本该成为一次深刻的集体教育,提醒人类收起那份“我能征服自然”的傲慢。 但现实往往比想象复杂,高原上的喜马拉雅江孜热龙地区突然迎来了一场烟花秀,知名户外品牌始祖鸟与艺术家蔡国强合作,把烟火带上了海拔5500米的雪域天空。 火光绽放的一瞬间固然壮观,可公众很快意识到:这片脆弱到连一步脚印都可能打破平衡的土地,真的承受得住这样的表演吗?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品牌方声称活动经过科学评估,用的都是环保材料,还特意强调彩色粉末是“生物可降解”的。 听起来很专业,可网友并不买账,因为道理很简单:高原生态就像一只易碎的玻璃杯,哪怕你小心翼翼,也可能留下裂纹。 烟花产生的化学残留是否真的完全无害?爆炸的巨响和火光会不会惊扰野生动物,让它们逃离栖息地?这些潜在影响短时间内也许看不到,但长远来看,谁敢保证? 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是,品牌后续的道歉声明,言辞间显得格外敷衍,既没有详细解释评估的过程,也没有承诺进行生态监测。 相比之下,三清山案中的三名攀岩者,虽然只是普通人,却被判刑、被巨额赔偿,还要公开道歉。 而这场由企业和艺术家发起的高原烟花秀,至今还停留在网友的谴责层面。 难道自然会因为伤害来自“普通人”还是“大品牌”而有所区别吗? 其实答案显而易见:自然不会区别对待,岩钉留下的裂痕和烟花后的残留,都是对环境的消耗。 只是前者直观可见,后者或许隐匿在雪水和空气里,还需要时间来揭示。 法律之所以对三清山案重罚,是因为损害已经量化到具体的数额,而喜马拉雅的风险往往滞后且难以计算,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轻描淡写,更不意味着不需要追责。 自然的底线从来不是可以讨价还价的,巨蟒峰的疤痕提醒我们,个人的冒险冲动会带来沉重代价,喜马拉雅的火光则敲打着企业和创作者:商业和艺术的想象力不能凌驾于生态之上。 保护环境从来都不只是口号,而是必须落实到行动和制度上的责任,法律需要继续完善,让那些看似“隐形”的破坏,也能被科学地量化并追责。 或许多年后,人们依然会记得三清山岩体上的26个伤痕,也会记得雪域天空下那场短暂的烟火。 一个是深刻的惩戒,一个是令人心惊的提醒,真正的敬畏自然,不是拍几张美图发在社交媒体上,而是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要明白:自然才是这个星球真正的主人。 这两起事件像两面镜子,一面照出人类对自然的轻率和贪婪,一面折射出我们法律与社会的差距。 要想让未来的山河不再蒙受无谓的伤害,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对个案的惩戒,更需要一份恒久的敬畏。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2017年来自江西上饶的三人为寻求刺激,攀爬三清山巨蟒峰,在其岩体上打入26处岩
叁号知识局
2025-09-25 11:08:30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