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奇效古方,名气不大,反流性食管炎“专方”,人人用得起 一提到反流性食管炎,很多患者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令人痛苦的症状:胸骨后如同被火灼烧般的疼痛,尤其在平躺或弯腰时疼痛加剧;频繁的烧心感,仿佛胃里的酸液正不断往上涌;还常常伴有反酸、嗳气,严重时甚至会恶心、呕吐,连正常的进食和睡眠都受到影响。一提到调理反流性食管问题的常用古方,不少人第一时间会想到旋覆代赭汤、半夏泻心汤这些名气颇大的方子,但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个方子,名气虽没那么响亮,名字却简洁明了、直切要害,它就是“降逆和胃汤”。 降逆和胃汤,单从名字便能知晓,它专门针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核心问题——在中医看来,是“胃气上逆、肝郁脾虚”。食管归属于“胃系”,胃气的正常通降对于食管功能的正常发挥起着关键作用。一旦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胃气失于和降,反而上逆,同时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湿内生,聚而成痰,痰气交阻于食管,就容易引发反流性食管炎,所以这个方子的关键就在于“降胃气、和肝脾”。那么,它为何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呢? 首先,方子里用到了半夏,这可是降逆止呕的“老将”了,《本草纲目》中记载半夏能“治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除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亦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痛,肠鸣,跌扑”。在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中,它能有效抑制胃气上逆,缓解反酸、呕吐等症状;接着用柴胡,柴胡是疏肝理气的常用之品,《本草备要》里说它“疏肝解郁、调畅气机”,能解开肝气郁结的“疙瘩”,使肝气条达,不再横逆犯胃;然后加白术和党参,健脾益气——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胃健运,才能正常消化吸收食物,防止水湿内生,减少痰湿的形成,为食管创造一个良好的内环境;最后再放厚朴和枳壳,厚朴能行气燥湿、消积除满,枳壳可破气消积、化痰散痞,二者协同作用,增强方子的行气之力,促进胃肠蠕动,帮助胃气顺利下行。 整个方子就6味药,没有使用什么名贵药材,在平常的药店都能轻松买到。它既能有效降逆和胃,缓解反流性食管炎带来的各种不适症状,又不会损伤脾胃的正气。在反流性食管炎的调理中,我常常以它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化裁。 我之前有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患病已经半年多了。他总是感觉胸骨后有灼热感,尤其在饭后和晚上睡觉时症状更为明显,还经常反酸、嗳气,稍微吃点辛辣、油腻的食物,就会恶心、呕吐。平时胃口也不好,吃什么都不香,身体也越来越消瘦。针对他的情况,我选用了降逆和胃汤,考虑到他恶心、呕吐的症状较为突出,加了生姜和旋覆花以增强降逆止呕的效果;因为他胃口差,又加了炒麦芽和神曲来消食健胃;担心他体内痰湿较重,还添了少量茯苓利水渗湿。 患者坚持调理了2个多月,首先是胸骨后的灼热感和疼痛明显减轻了,反酸、嗳气的次数也减少了,恶心、呕吐的症状基本消失,胃口逐渐好起来,能正常进食了。继续巩固治疗一段时间后,复查时发现各项指标都有了明显改善,整个人精神焕发,体重也增加了不少。 当然要提醒大家,反流性食管炎的病情有轻有重,每个人的体质也各不相同,中药调理一定要在专业中医的辨证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对药材进行加减,可千万不能自己照着方子盲目抓药服用。
一个奇效古方,名气不大,反流性食管炎“专方”,人人用得起 一提到反流性食管炎,
陈玉龙谈养护
2025-09-25 10:42: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