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

花朵绽放美好 2025-09-24 23:43:00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批乌克兰专家到华援建,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科技精英如今都怎么样了? 故事要从上世纪90年代初说起,伴随着苏联的轰然倒塌,乌克兰继承了庞大的军工遗产。这本是天大的财富,却成了难以承受的重担。经济滑坡,通货膨胀,大量军工厂和研究所关门大吉。 一夜之间,曾经被奉为国之栋梁的核动力专家、火箭设计师,社会地位一落千丈。他们的双手曾能擘画国之重器,如今却不得不拿起木匠工具,或者去修理电视,只为换取微薄的生计。 一个月的薪水,有时还不到20美元,连买面包都得精打细算。这不只是贫穷,更是一种专业价值被时代浪潮冲刷得一文不值的屈辱。这片广袤的土地,成了一片顶尖人才的“价值洼地”。 几乎在同一时间,遥远的东方,一个正在奋起直追的国家正面临着另一种“饥渴”。西方严密的技术封锁,让中国在航空发动机、航空母舰等关键领域步履维艰。 这种极端的供需失衡,让一场跨越国界的深度合作成为可能。由外交部、国防部等高层部门牵头,一项名为“双引工程”的国家级计划悄然启动,目标直指那些在寒风中迷茫的独联体专家们。 在陕西,一片超过一百平方公里的生产生活区被规划出来,准备迎接安东诺夫设计局的数千名员工及家属。在重庆,为马达西奇公司专家准备的新房钥匙早已备好,而且这些房子最终都能归个人所有。 这已经不是在“买技术”,而是在“安抚人心”。1991年设立的国家级最高荣誉“友谊奖”,更是从精神层面给予了这些异乡人最高的尊重和认可。 数千名乌克兰专家的到来,如同一剂强心针,让中国的科技版图发生了深刻改变。焊接领域的泰斗巴顿所,其专家弗拉季米尔·科尔日科(中方亲切地称他为“郭瑞院长”)在广州成立研究院,十多年里攻克了上百个企业难题,手握56项专利。 专家们收获的,则是事业的第二春和有尊严的晚年。马洛佐夫在上海安了家,为了更好地交流,他先学英语再攻中文,如今能和公园里的大爷们流利地对弈。 更重要的是,这份契约还在延续。他们的子女,有的在中国找到了好工作,深深融入了这片土地。人心,被真正地留住了。 参考资料:

0 阅读:32
花朵绽放美好

花朵绽放美好

花朵绽放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