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碗效应为何越演越烈#【#鞭打快牛式管理正在毁掉人才#】“‘逮着能干者一直用’

大皖新闻 2025-09-23 09:11:07

#洗碗效应为何越演越烈#【#鞭打快牛式管理正在毁掉人才#】“‘逮着能干者一直用’的惰性分配方式,本质上是工作分配上的懒政与不公,不仅透支骨干的身心健康,更扼杀整个队伍的成长潜能。”9月18日,《中国组织人事报》刊发文章《“快牛”勿用鞭打》,引起舆论关注。

9月19日,《人民日报》以《破除“洗碗效应” 更好激励担当作为》为题,撰文指出:“洗碗越多,摔碗越多”,这种被称为“洗碗效应”的现象,反映了干事创业中的一种情况——干得多,出错的概率也大。

这两篇文章都赢得广泛好评。究其原因,不仅因为与大家的工作息息相关,更因为精准触及“单位人”的痛点——考核指挥棒。进一步探究,在不少单位,“鞭打快牛”与“洗碗效应”同时存在,有时还互为表里。

不少人都有一种困惑:为什么领导有事总会安排给自己,有时明明不在自己职责范围之内,也很少安排给其他人?这样的工作安排,往往会令职场“老黄牛”陷入两难:一方面,觉得这是领导对自己的信任,不可辜负;另一方面,“照单全收”又确实吃不消。殊不知,这就是在“鞭打快牛”:能干的人面前,永远有干不完的活儿。

任何单位都难免会有“快牛”和“慢牛”,如何因人适用“一碗水端平”,考验着管理能力。有些单位在安排工作的时候“看人下菜”,把工作一股脑儿丢给“快牛”,但在利益分配的时候却“一碗水端平”,无论“快牛”“慢牛”都吃着同样的“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难免会让“快牛”感受到不公。久而久之,摆在“快牛”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尥蹶子不干,要么撂挑子走人。

实际上,“鞭打快牛”不仅仅是一种比喻,“鞭子”有时真的会落在“快牛”身上。这也正是《破除“洗碗效应” 更好激励担当作为》一文所表达的:干活儿越多,出错风险越高,越容易因此挨“鞭子”。

短视频平台上,有职场主播分享经验:以前怕领导不知道你能干,现在怕领导知道你能干;以前怕领导不满意,现在怕领导太满意;主打的就是“只要我没用,就没人可以利用我”。虽是网络段子,却从中窥见一些人的心理:多干多犯错、少干少犯错、不干不犯错。

此类“庸俗哲学”大行其道,无非是有人因此吃过亏。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如果能者只能多劳不能多得、庸者可以少劳不会少得,“慢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之风就会潜滋暗长。

“鞭打快牛”与“洗碗效应”,病灶都在于考核失灵、管理失效。

关于人才管理,华为掌门人任正非把“用好人、分好钱”视为重要工作。他曾表示:钱分好了,管理的一大半问题就解决了;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变成人才了。套用这句话,如果钱给少了、奖给偏了,“快牛”也会变成“慢牛”,人才也会成“废柴”。

考核是干部管理的指挥棒。对于“快牛”,绝不能只压任务不谈激励。培养“快牛”、留住“快牛”,不仅要让他们得到该得的利益,更要让他们看到长远的预期。“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只会扼杀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精准的容错纠错机制不可或缺。只有这样,才能让能干事的人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

对于“慢牛”,当务之急是让他们动起来。首先必须搞明白一个问题,“慢牛”到底是实力不济,还是作风不正?如果“慢牛”心有余而力不足,就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引导他们加强学习、尽快成长;如果“慢牛”只是揣着“不干活也没事”的心理趁机摸鱼,就要健全内部管理机制,督促他们见贤思齐、奋起直追。

如果说“快牛”堪称团队楷模,“慢牛”无异于团队内部的负能量传染源。到底是向“快牛”看齐,还是跟“慢牛”比肩,关键在于确立什么样的考核评价体系——如果“快牛”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谁还会自甘堕落以“慢牛”的姿态得过且过?(安徽时评)图系AI制作

0 阅读:19
大皖新闻

大皖新闻

真相·真情·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