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狠心抛弃丈夫和孩子后不辞而别,从此音信全无,17年后,

小怪兽说热点 2025-09-22 14:41:42

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狠心抛弃丈夫和孩子后不辞而别,从此音信全无,17年后,当满头白发的她出现时,孩子们愣住了,随后悲痛大哭。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一刻,积压了十七年的困惑、委屈和思念终于决堤,化作滚烫的泪水。孩子们扑进她怀里哭喊:“母亲,你是我们的英雄,这些年你辛苦了!” 这位当时中国顶尖的核物理学家,为何突然从家人生活中消失?一切源于1961年钱三强的突然造访。 时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转行研究铀同位素分离技术,这是制造原子弹的核心技术,任务要求绝对保密,必须隐姓埋名,甚至不能与家人联系。 49岁的王承书没有丝毫犹豫,只回答三个字:“我愿意。” 那天清晨,王承书收拾行装时,小儿子拉着她的手喊着妈妈不要走。她强忍泪水擦去孩子的眼泪,微笑着告诉孩子,妈妈有重要的事做,等妈妈完成了,就回来找你们。 丈夫张文裕站在一旁沉默不语,眼神里满是忧虑和不舍。她最终只留下一封简短的家书,便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信中只嘱咐丈夫照顾好孩子和父母,对去向只字未提。这一别就是十七年,连她的丈夫,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的张文裕教授,也不知道妻子究竟去了哪里。 王承书的目的地是甘肃兰州的504厂,那里条件极其艰苦。高原反应让她整夜难眠,但她每天仍工作16小时以上。 苏联专家撤走时带走了所有图纸,设备几乎成了废铁。没有先进计算设备,王承书就带领团队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进行海量数据计算。 在这片荒凉之地,王承书是中国铀同位素分离理论的奠基人。她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两年内解决了数百个理论和技术难题。 1964年1月14日,她们提前113天炼出中国第一炉武器级浓缩铀。同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 与此同时,在北京的家中,丈夫张文裕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孩子们经常问父亲:“妈妈去了哪里?” 这位同样杰出的科学家只能无奈地摇头,虽然对妻子的去向一无所知,但他相信王承书必有苦衷,从未对她的离去表示责怪。 直到1977年,王承书才终于回到北京。当她出现在家门口时,丈夫老李正端着搪瓷碗喝粥,惊得碗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面对满头白发、瘦弱不堪的母亲,他们先是愣住,随后相拥而泣。 王承书的选择并非偶然,她1912年生于上海书香门第,1930年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成为班里唯一的女生。 1939年,她与燕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张文裕结婚。1941年,王承书获得美国巴尔博奖学金,带着丈夫和幼子赴密歇根大学深造。 在美国,她与导师乌伦贝克共同提出“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该理论至今仍是物理学界的经典。 乌伦贝克曾断言:“她若留在美国,极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但1956年,王承书夫妇毅然放弃美国的优渥生活,历经周折回到祖国。 回国后,王承书已经三次为祖国转变研究方向:从气体动力学到热核聚变,再到铀同位素分离。每次她都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 隐姓埋名30年后,王承书回到北京工作,但她依然住在简陋的筒子楼里,每天步行上班。即使担任首席专家的科研书籍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她也坚持不在书上署名。 1994年王承书病危时,留下遗嘱将毕生积蓄10万元存款全部捐给“希望工程”,其余存款作为最后一笔党费交给组织。 她在日记扉页上写着一行字: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要坚决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王承书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本是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却为国家需要隐姓埋名三十年;她本可成为国际学术泰斗,却甘愿默默无闻地为祖国国防事业奉献终生。 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的誓言。 当我们的社会追逐明星偶像时,或许应该记住这些真正值得崇拜的英雄。他们没有闪光灯下的荣耀,没有粉丝的前呼后拥,但他们用智慧和生命守护着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幸福。 王承书和许多像她一样的科学家,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如今,王承书的名字可能不被许多人熟知,但她的精神永远闪耀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路上。 她的事迹告诉我们,有一种爱,叫“我愿与你隐姓埋名”;有一种奉献,叫“不惜牺牲一切”;有一种科学精神,叫“实事求是”。 信息来源: 人民网 《王承书: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 七一网 《有一种爱,叫“我愿与你隐姓埋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王承书: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

0 阅读:619

评论列表

赤子

赤子

4
2025-09-23 09:02

这才是中国真正的明星!

猜你喜欢

小怪兽说热点

小怪兽说热点

小怪兽说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