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打不动了?红军城突破战,可以说,从来就没见过这么诡异的战斗。俄军突击队已经进入红军村市区,控制了城市南部区域。 红军城这仗打得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俄军明明都把突击队送进市区南部了,侧翼还从多布罗皮利亚撕开 18 公里口子,眼看就要把这座小城整个包圆,结果突然就卡壳了,进攻的势头戛然而止。要知道从 2024 年秋天开始,俄军就把这里当成主攻方向,一步步往前推,到 2025 年夏天更是堆了 11 万大军在这儿,光听这数字就觉得拿下这座 6.1 万人口的小城不在话下,可现实偏偏跟预期开了个玩笑。 其实这 11 万大军看着唬人,里头的门道多着呢。美军 "战区" 网站早就注意到,俄军虽然人多,但因为怕乌军无人机偷袭,根本不敢搞大规模装甲冲锋,只能把步兵拆成小股部队,骑着摩托车零零散散往前冲。这种打法看着灵活,实则把兵力撒了胡椒面,原本集中的优势反而变成了添油战术。想想也知道,11 万人摊在城市攻防战里,扣除后勤、防空、预备队这些非一线力量,真正能投入市区巷战的兵力其实没那么多。乌军那边虽然没明说具体人数,但从他们能顶住大半年进攻来看,肯定把红军城这处交通枢纽经营得像铁桶一样,毕竟这里的铁路公路能辐射周边,丢了的话乌军整个防线都得跟着动摇。 更要命的是俄军的补给线根本跟不上突击的速度。别看俄军有专门的管道兵部队,能在战场上铺管道送燃料,当年列宁格勒保卫战靠这招送了 4.5 万吨燃料,但现在乌军手里的海马斯火箭炮可不是吃素的。这玩意儿虽然两年才被俄军实打实击毁过一台,但之前的战绩可太亮眼了,2023 年元旦一炮轰掉俄军马卡耶夫卡营地 400 多人,相当于半个营直接报销。红军城周边的铁路桥、仓库这些关键节点,只要稍微暴露位置,就可能被海马斯盯上。俄军那些送弹药、送燃料的卡车队,白天根本不敢上路,只能晚上摸黑往前挪,等送到前线,突击队早就等得花儿都谢了。 乌军在城里的防御工事也让俄军吃了大亏。参考顿巴斯地区的捷尔任斯克战役就知道,乌军特别擅长利用苏联时期的老底子,把地下矿井、仓库改造成防御工事。红军城作为煤炭工业中心,地下肯定少不了这种四通八达的 "迷宫",俄军突击队进了市区就等于钻进了乌军的主场。乌军躲在楼房里打冷枪,打几枪就钻地下转移,俄军重火力用不上,轻武器又讨不到便宜。虽然俄军也学乖了,用 "郁金香"240 毫米重型迫击炮炸无人机控制点,苏 - 34 扔滑翔炸弹炸建筑物,但城市里到处都是民用建筑,真要像捷尔任斯克那样用温压弹洗地,又怕把交通要道炸得稀巴烂,后续部队没法推进。 装备问题也悄悄拖了后腿。俄军那些坦克装甲车看着威风,经过大半年拉锯战损耗可不小。乌军那边天天喊着击毁了多少俄军装备,虽然数字水分很大,说什么 7 个月消灭 23 万俄军,光遗体交换数量就对不上,但俄军装备损失肯定少不了。2025 年夏天的时候,前线俄军已经开始用摩托车突击了,这背后其实是装甲车辆不够用的无奈。乌军这边却靠着北约支援的无人机到处偷袭,俄军士兵白天不敢露头,晚上不敢开灯,连吃饭都得轮着来,时间一长体力精力都跟不上,就算冲进市区也没力气继续推进了。 电子战这块俄军也没占到便宜。虽然他们能用干扰设备对付乌军的 "星链" 通信,但架不住乌军无人机数量多,这边干扰了那边又冒出来。俄军突击队进城后发现,对讲机里全是杂音,想呼叫炮火支援都费劲,只能靠自己慢慢清剿。而乌军躲在暗处,靠着零散的通信节点互相联络,冷不丁就从窗户或者地下室打一枪,这种城市游击战最耗人,俄军攻势再猛也架不住这么磨。 说起来俄军也挺难的,想速战速决但兵力分散,想稳扎稳打又怕乌军偷袭补给线。11 万大军每天要吃多少粮食、打多少炮弹,这些都得靠后方送上来,可红军城周边的公路铁路早就被乌军摸透了。之前克里米亚大桥那么重要的枢纽都能被炸,更别说前线这些临时补给点了。俄军管道兵就算铺好了输油管道,泵站和阀门这些关键部位还是会被无人机盯上,燃料送不上去,坦克就是一堆铁壳子,突击队没了重火力支援,自然不敢贸然深入市区。 现在回头看,俄军当初集中 11 万大军确实摆出了势在必得的架势,但现代战争早就不是靠人数堆就能赢的。乌军靠着无人机袭扰、远程炮火敲补给、城市工事消耗这三板斧,就把俄军的优势一点点磨掉了。红军城这 18 公里的突破看着壮观,实则把俄军拖进了更不利的巷战泥潭,后续补给跟不上,士兵疲劳不堪,进攻自然难以为继。这场仗也证明了,就算兵力占优,要是后勤、装备、战术跟不上趟,照样会在胜利前夜卡壳。
乌克兰红军城战局急转直下,俄军攻势如潮水般涌来,乌军防线几乎被撕成碎片。9月2
【6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