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国家中,最让人看不上的就是法国,最让人贻笑大方的就是马克龙,一个在二战中四十二天就被打投降的国家,有什么本事和资格在当今世界充大个?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要说当今世界上哪个国家最爱刷存在感,法国绝对榜上有名。 尤其是这几年,法国总统马克龙经常跑到国际舞台上放话,一会儿说要给欧洲提供核保护伞,一会儿又说要和俄罗斯谈判,一会儿又跳出来批评美国,仿佛法国还真能在大国博弈里扮演“关键角色”。 可问题是,法国的底气真有那么足吗?很多人觉得,这更像是一场自我安慰的表演。 法国一直有一个大国情结,原因也不难理解,法国的历史和文化摆在那里。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口号,影响了全世界。伏尔泰、卢梭、雨果、巴尔扎克,这些名字早就是现代文明的标签。 就算放到今天,说起欧洲思想和艺术,法国依然排得上号。法国人也正是因为这个文化底子,总觉得自己应该在世界上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但如果把目光放到军事和政治层面,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法国最尴尬的一页就是二战。1940年,德国发动闪电战,法国只坚持了42天就宣布投降。 更讽刺的是,签署投降书的那节火车车厢,正是当年德国向法国投降时用过的。短短二十多年,攻守位置完全倒过来。几十万法国士兵成了俘虏,巴黎很快沦陷,法国的所谓“大国面子”彻底丢光。 更让人不齿的是,当年一战的民族英雄贝当元帅,在二战时成了德国的傀儡,在维希建立所谓的“法兰西国”,替德国人管事。 法国国会还大多数投票支持,把权力交给他。这种历史包袱,到今天仍是法国绕不开的阴影。也难怪每次有人提到法国的军事实力,总会拿“42天投降”来调侃。 当然,历史不能全盘否定法国。法国确实有辉煌的文化遗产,这也是它在国际上还有点“光环”的原因。但文化归文化,现实政治是另一回事。问题在于,法国的雄心和实际实力之间有明显落差。 先看外交。马克龙上台后,口号喊得很响。他提过“欧洲战略自主”,意思是要让欧洲摆脱对美国的过度依赖,自主应对国际事务。 听起来很高大上,但现实是,欧洲国家根本不买账。德国是经济大哥,美国才是安全保护伞,法国的分量始终有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澳大利亚潜艇合同,当初法国和澳大利亚签了400亿美元的大单,马克龙拿这事当政绩,到处宣传。 结果美国和英国一插手,澳大利亚立马撕毁合同,转投AUKUS联盟。法国气得第一次召回驻美大使,可最后也只能收下那点可怜的赔偿金。事情的结果很简单,美国才是主导,法国只是陪跑。 在非洲,法国的处境更难堪。法国一直把非洲视为自家后院,深度参与反恐和维稳行动,可是花了大力气却没得到好结果。 当地局势没见稳定,反而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法国撤军。法国不得不灰溜溜退出,国际社会看在眼里,觉得法国力不从心。这也说明,法国在海外的掌控力已经大不如前。 再看国内。其实法国真正的问题是家里一地鸡毛。马克龙任内,政局动荡得厉害,两年内换了好几个总理,简直像走马灯。 养老金改革、削减假日支出这些政策,原本是为了缓解财政压力,结果反而引爆了大规模抗议。几十万人走上街头,几百所学校停课,警察逮捕几百人。法国政府的执行力总是显得很弱。 经济问题更是拖累。法国失业率在欧洲算高的,整体在7.5%左右,年轻人失业率接近20%。很多年轻人毕业找不到工作,社会矛盾加剧。 公共债务更是一塌糊涂,已经达到GDP的114%,每天都在增加。预计明年光是利息就要花750亿欧元。信用评级机构惠誉直接下调法国信用评级,把它从“AA-”降到“A+”。这意味着外界对法国经济的信心在下降。 国内动荡,财政吃紧,社会分裂,这样的状态下,法国还总想着在国际上当大哥,难免显得不自量力。 更要命的是,法国社会的分裂非常严重,“白左”、女权思潮盛行,民众对海外军事干预态度分化。政府在做外交决定时,往往投鼠忌器。比如在俄乌冲突问题上,法国表态很多,但行动有限。 马克龙本人也很有代表性,他常常在国际场合侃侃而谈,一会儿要对抗俄罗斯,一会儿又去找普京示好;一会儿强调要带领欧盟,一会儿在国内被养老金改革搞得焦头烂额。外界形容他“眼高手低”,确实贴切。 有人甚至说他还不如二战时的贝当,至少贝当在一战时还打过凡尔登。马克龙则是国内经济一团乱,还总想着拿破仑式的大国梦。 说到底,法国最该做的事情,其实不是在国际上刷存在感,而是把国内问题先解决好。降低失业率,稳定财政,缓和社会矛盾,这些才是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法国才能真正具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资本。 如果非要总结一句,法国的问题就是没摆正位置。它有辉煌的文化历史,却没有足够的硬实力;它有当大国的野心,却缺乏大国应有的经济和军事支撑。结果就是在小国面前显得强势,在大国面前又显得弱小。
在所有国家中,最让人看不上的就是法国,最让人贻笑大方的就是马克龙,一个在二战中四
不负赋墨尘
2025-09-21 19:41:00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