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走在河南的老胡同里,总能听见大爷大妈隔着墙头打招呼:“他婶儿,喝罢汤没?”要是你顺着话接“没喝,哪儿有汤啊?”,保准会被笑“不是咱河南人”——在咱这儿,“喝汤”从来不是字面意思的“喝碗排骨汤、鸡蛋汤”,而是刻在骨子里的“吃晚饭”代名词。 这说法的来头,得往老辈人的日子里寻。过去河南农村日子不宽裕,晚饭讲究“省事儿、顶饿又润喉”,家家户户的灶台一到傍晚,准飘着面汤的香。要么是玉米糁熬得稠乎乎的“糊涂汤”,就着腌萝卜条能喝两大碗;要么是擀面条煮得软烂,撒把葱花滴两滴香油的“酸汤面叶”;实在简单,也会烧一锅红薯熬成的“红薯汤”。稀汤配着窝窝头,就是一顿踏实的晚饭。日子久了,“咱今儿喝啥汤?”慢慢成了“晚饭吃啥?”,“喝汤了没?”也成了比“吃了吗?”更接地气的问候。 我小时候最盼的就是傍晚那声“回来喝汤!”。放学在村口疯跑,只要听见妈站在院门口扯着嗓子喊,准能立马收住玩心往家冲。进了门先凑到灶台边,看铁锅里的面汤“咕嘟咕嘟”冒泡泡,妈用筷子挑出几根面条吹凉了喂我,咸香里带着葱花的鲜,那是现在再贵的餐厅也做不出的味儿。有时候邻居张奶奶会端着一碗鸡蛋羹过来,笑着说“给娃儿添点,今儿熬的汤稠”;逢年过节,我家炖了排骨,妈也会盛一碗让我给对门大爷送去——那时候的“喝汤”,不只是自己家的饭,更是邻里间你推我让的热乎气。 现在城里日子好了,晚饭早不是只有稀汤了,火锅、烧烤、炒菜摆满桌,但老辈人还是改不了说“喝汤”的习惯。我爸每天傍晚给我打电话,开头总问“今儿按时喝汤没?别老吃外卖”;回老家过年,大年初一的晚饭,我爷还会举杯说“来,喝碗汤,明年顺顺利利”。原来这俩字早不是简单的吃饭,而是刻在河南人基因里的牵挂——问你“喝汤没”,是问你“今天过得踏实不”;喊你“来喝汤”,是把你当自家人的真心。 要是你下次来河南,傍晚听见有人问你“喝汤没?”,别慌,笑着回一句“还没嘞,正想找地儿喝碗地道的!”,保准能收获一嘴的推荐,说不定还能被拉进院子里,尝一碗最正宗的河南“汤”——那碗里装的,可不只是饭,是咱河南人的实在和热乎。
这下出名了,不仅邻居都知道了,全网人民都知道了!河南,女子离婚后,前夫一家人突
【6评论】【3点赞】
队长
城市没有这样说的,下乡时鲁山县是这样的说法,其他地区不知道也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