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琉球大使林世功在李鸿章府邸门口不吃不喝跪了两天两夜,求李鸿章派兵拯救琉球,李鸿章漠不关心,置若罔闻,闭门不见,见死不救,林世功在绝望之际绝食自杀,令人泪目。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早在明朝洪武年间,琉球便与中国建立了紧密的宗藩关系,每一代国王都要前往中国接受册封,宣誓效忠,琉球不仅向中国进贡,还把儒家经典作为治国之本,书写与交流都用汉字,王宫的官员多半精通汉诗,甚至诗词水平不输许多中原文人,明清两代,琉球的君臣将中国视作宗主国,文化认同感极强,与此同时,这个岛国还成为中国、日本与东南亚之间最重要的贸易中转站,既依靠中国的庇护,又借助地理优势发展出独特的繁荣。 但天有不测风云,1609年,九州南部的萨摩藩挥师南下,攻入琉球,俘获国王,日本人并没有直接吞并琉球,而是巧妙地让琉球继续维持对中国的朝贡外表,背地里却控制着实际的财政和外交,琉球人表面上还是中国的“忠诚藩属”,私底下却不得不顺从日本的各种要求,两面为人,成为琉球人无奈的谋生智慧,对外贸易带来的丰厚利润,几乎全部被萨摩藩截留,琉球人自己所获得的不过是苟延残喘的喘息空间,更让人唏嘘的是,这种夹缝中的生存状态,一直持续了整整两百多年。 历史的转折点出现在19世纪下半叶,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国力大增,目光开始瞄准整个东亚,1872年,日本政府宣布琉球王国降级为“琉球藩”,紧接着数年后,又干脆把琉球完全并入日本,设立“冲绳县”,将国王尚泰软禁在东京,结束了琉球作为独立王国的历史,日本随即在琉球推行彻底的同化政策,废除了汉字和儒学,严禁琉球语,大量内地移民迁入,意图在数十年间抹去琉球的民族记忆。 面对亡国的命运,琉球士族并未坐以待毙,最为人称道的,是林世功等一批士大夫的抗争,他们多是受过中国教育的精英,熟读诗书,心怀忠义,林世功的祖上来自福建,家族世代传承汉学,他本人曾在北京国子监苦读四年,国学素养极高,甚至还出版过诗集,琉球国王被日本押往东京后,林世功等人迅速行动,偷偷渡海,辗转福州、天津,最后北上北京,带着琉球王的血书向清廷求援。 然而,时运不济,清朝这时正深陷内忧外患,国力早已大不如前,面对琉球的求救,朝廷反应冷淡,李鸿章等权臣考虑到自身处境,认为琉球不过弹丸之地,不值得为此与日本开战,外交层面,日本甚至提出“分岛改约”的方案,愿意将琉球南部的几个小岛割让给清朝,以换取更大的通商利益,清廷对此犹豫不决,始终未能拿出果断的应对之策,林世功等人多次上书,呼号五年,始终得不到实质回应,最终,林世功悲愤难忍,选择以死明志,他的自尽成为琉球复国运动永远的象征。 林世功的牺牲并没有让斗争终止,自琉球沦陷之后,许多士族流亡至中国,在福州设立琉球馆,成为长期流亡和抗争的基地,他们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往返于东海,两度渡海求援,甚至不惜与家人永别,日本方面则不断派遣间谍,试图切断他们与中国的联系,还派军舰在沿海巡逻抓捕“叛国者”,琉球流亡士族以微薄的力量,坚守着民族认同和复国梦想,哪怕在中国社会也只能靠开小店、做苦力维生,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过希望。 信息来源:新华网《论〈马关条约〉与钓鱼岛问题》
1951年,大汉奸刘雨田被枪毙时仍在喊:我这辈子为皇军效力,值了!刑场上的喊声刺
【10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