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打算救助美国了!美国国内36万亿美元的国债正在爆发,然而在08年金融危机,中国施以援手救助美国,换来的却是科技封锁,因此这一次就只能靠美国自己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美国36万亿美元国债的“火药桶”越烧越近,财政赤字高企、利息支付压得政府喘不过气。 不少人又翻出2008年的旧账,当年金融危机时,中国曾逆势增持美债帮美国稳住阵脚,可如今,中国的态度却格外清醒:这一次,得靠美国自己扛。 2008年雷曼兄弟倒下时,全球金融市场一片恐慌,各国忙着抛售美元资产避险,刚跻身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却选择“逆行”。 同时坚持人民币与美元挂钩,避免货币竞贬,硬生生遏制住金融动荡的扩散。 彼时的中国,制造业高度依赖外需,美国经济一旦崩盘,出口市场会直接受创,出手救助既是帮全球稳大局,也是为自己的发展保底盘,这份担当,在当时的全球语境里格外显眼。 可谁也没想到,美国经济回暖后,转身就把“枪口”对准了中国。 从加征关税、挑起贸易摩擦,到对华为、中兴等企业实施极限科技封锁,再到在南海、台湾问题上频频挑衅,当初的“患难与共”,最终换来了一系列针对性打压。 中国渐渐明白:国际政治从不是“你帮我、我就帮你”的温情游戏,善意若没有实力做支撑,反而可能成为对方得寸进尺的资本。 十六年过去,中国的处境和选择早已天翻地覆。如今美国国债突破36万亿,中国不仅没增持,反而持续有序减持。 2025年5月,中国持有的美债规模降至7563亿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的最低点。这不是情绪化的“报复”,而是基于现实的理性判断。 美国两党为债务上限反复拉扯,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财政政策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中国必须守住自己的风险敞口,不能再为别人的“挥霍”买单。 中国早已摆脱了对美国市场的单一依赖。这些年,内需成了经济增长的主力,消费和投资对GDP的贡献率持续提升。 出口市场也更加多元,东南亚、欧洲、拉美等地区的合作不断深化,不再盯着美国“一棵大树”。科技领域更是实现了从“被动卡脖子”到“主动突围”的转变。 而国际社会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与其单方面承担全球经济稳定的成本,不如把资源用在夯实自身实力、完善内部体系上,这不是不负责,而是对中国14亿人未来最根本的负责。 如今,美国靠发债、印钞转嫁风险的模式已难以为继,越来越多国家开始质疑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 中国没有高调唱衰,也没有主动对抗,只是默默做好自己的事:壮大内需、突破科技、完善金融布局。 这种“向内求”的清醒,或许比任何“出手救助”都更有力量,也更能在复杂的全球变局中,为中国谋得长久的安稳。 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信息来源:中国政府网——全球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纪实:震撼世界的60天
2019年,巴西欠中国的800亿国债还不上了,总统博索纳罗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和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