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军队遭到一场惨痛失败,武器还是太落后了。巴基斯坦塔利班使用从阿富汗弄来的美制狙击步枪,热成像系统和瞄准系统。 在巴基斯坦开普省南瓦济里斯坦部落区的巴德尔山区,以疑似零伤亡,夜间远程狙杀至少12名巴基斯坦士兵,还有4名巴基斯坦士兵身负重伤。 这场近乎一边倒的战斗,暴露的不仅是一次战术失误。塔利班发布的视频里,狙击手操作的瞄准镜清晰显示着人体热源信号,即使在茂密的灌木丛后也无所遁形。 这些装备并非来自神秘渠道——2021年美军撤离阿富汗时,仅遗留在喀布尔机场的就有超过1.6万副夜视仪和数千套战术瞄准系统。巴基斯坦情报部门后来证实,此次袭击中出现的M40狙击步枪和AN/PVS-14夜视仪,正是通过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的黑市流入塔利班手中的“战利品”。 这些原本用于反恐战争的美式装备,如今成了反政府武装精准打击正规军的利器。 巴基斯坦士兵手里的武器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基层部队普遍装备的G3步枪有效射程不足400米,老旧的机械瞄准具在微光环境下形同虚设。一名幸存的巴军上等兵在医疗站透露,他们的夜视设备还是十年前从中国进口的二手货,电池续航不足两小时,在温差极大的山地经常突然失灵。 当塔利班狙击手在1200米外从容瞄准的时候,巴军巡逻队甚至无法确定子弹来自哪个方向。这种技术代差在现代游击战中被无限放大,形成了令人心酸的战场奇观:装备着核弹头的巴基斯坦军队,却在自家山区里被一支用“二手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游击队压着打。 军费账本上的数字更能说明问题。2024年巴基斯坦国防预算仅有123亿美元,还不到邻国印度的七分之一。这笔钱要优先保障核武器研发和弹道导弹部队,留给陆军常规装备更新的资金所剩无几。数据显示,巴基斯坦陆军虽然拥有58.7万现役兵力和21个步兵师,但超过60%的轻武器服役年限已超过25年。 去年刚列装的新型狙击步枪,全军仅配备了300支,远远无法覆盖漫长的巴阿边境防线。反观塔利班,他们不需要承担国防体系的沉重负担,却能通过缴获和黑市交易,轻松获得美军标准化的单兵作战系统。 巴德尔山区的地形给这场技术代差之战又添了一把火。这里的海拔落差超过1500米,峡谷纵深交错,塔利班狙击手能轻易找到视野开阔的隐蔽射击位。 美军遗留的M1224防地雷车被他们改造成移动狙击平台,车顶上架设的M24狙击步枪有效射程达800米,配合热成像瞄准镜,在夜间形成了单向透明的战场优势。 巴基斯坦军队的反制手段却相当原始:他们尝试用迫击炮覆盖可疑区域,但没有精确制导能力的炮弹大多落在了空无一人的山谷里;派出的快速反应部队被复杂地形阻挡,等赶到现场时只剩下冰冷的弹壳和血迹。 更深层的问题藏在国防体系的结构性矛盾里。巴基斯坦军队的前身是英国殖民地军队,建国后长期将印度视为主要威胁,国防建设严重偏向装甲部队和导弹武器。在巴印边境部署的7个军中,每个军都配备了先进的哈塔夫系列弹道导弹,却舍不得给边境巡逻队配备足够的夜视设备。 这种重战略轻战术的思路,在面对塔利班这样的非对称对手时显得格外僵化。就像这次巴德尔山区遇袭的部队,他们装备着能打到新德里的导弹,却连眼前黑暗中的敌人都找不到。 美军装备管理的混乱则给这场悲剧加了注催化剂。根据美国国会的统计,2002到2017年间向阿富汗政府提供的280亿美元装备中,至少有三分之一通过各种渠道流入黑市。塔利班发言人得意地宣称,他们的技术人员已经学会了维修美式装备,从喀布尔机场缴获的备用零件足够维持狙击步枪和热成像仪的长期使用。 这些本应用于稳定地区局势的武器,最终变成了点燃新冲突的火星,而巴基斯坦成了离火星最近的那堆干柴。 战斗结束后的第七天,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视察了前线哨所。在临时搭建的掩体里,他看到士兵们用塑料布包裹着老旧的步枪防潮,而墙上的战术地图还在用红蓝铅笔标注。 当被问及需要什么支援时,哨所指挥官指着窗外的山地说:“我们需要能在黑夜里看见敌人的眼睛,需要能打穿岩石的子弹。”这句话像重锤一样砸在每个人心上——这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其基层士兵最迫切的需求竟然只是基础的夜视设备和狙击步枪。 这场发生在峡谷里的战斗,其实是现代战争形态变革的缩影。当塔利班用缴获的美式装备实现单兵作战系统的代际跨越时,巴基斯坦军队还停留在传统战争的思维里。 热成像仪与AK-47的较量,本质上是两种战争模式的碰撞。那些在黑暗中射出的子弹,不仅夺走了12名士兵的生命,更击碎了“数量优势能弥补质量差距”的老旧观念。
巴基斯坦军队遭到一场惨痛失败,武器还是太落后了。巴基斯坦塔利班使用从阿富汗弄来的
御史流芳悠久
2025-09-19 14:00:22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