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男子在女儿1岁后每年都花6000多元给女儿买保险。赵某的家在南郊一个老小区,冬天楼道的风一吹就直灌到门口。他那几年生意不太景气,手里能留下的钱有限,可女儿刚学会走路时,他还是签下了合同。六千多块,每年一次,他心里想的是“留个保障”。 邻居看见过,问:“孩子才一岁多,你买这么大额的保险做啥?”他笑了一下,没解释,只说“图个安心”。 三年后,2023年秋天,女儿连续发烧。开始家里人当是换季感冒,买药喂着,退一会儿又烧起来,精神越来越差。赵某抱着孩子去了医院,先挂水、检查,医生最后让住院。10月1日,确诊结果出来:川崎病。 这个名字他第一次听,医生解释得很简短,他心里却一沉。夜里在病房门口来回走,抽烟刷手机,看到“心脏损伤”“冠状动脉瘤”这样的词,越看越慌。 孩子在病床上扎针哭闹,妻子守着。他回家拿东西时,把保险合同翻出来,上面写着“重大疾病包含严重川崎病”。那一刻,他觉得这笔钱算是没白交。 等孩子病情稳定后,他收齐了病历、诊断证明,去保险公司柜台递交材料。工作人员收了,说等审核。大约一周后,电话打来,结果是“不符合理赔条件”。 理由是合同里规定:川崎病必须伴有冠状动脉异常,还要做过外科手术才算严重。赵某听懵了:“医生说孩子的情况已经很危险了,做不做手术不是我能决定的。”客服的声音平淡:“这是合同约定的标准。” 他在屋里摔了一下文件袋,妻子没吭声,只抱紧了孩子。 之后几天,他反复打客服,每次得到的回答都一样。他心里堵得慌:病那么严重,为什么一句“没手术”就能拒赔? 11月初,他还是缴了第四期保费。交完钱又觉得憋屈,找了律师,决定起诉。 开庭那天在铁路中院,走廊里坐了不少人。赵某穿着黑色夹克,手里拎着厚厚一摞资料。保险公司派了律师,把合同摊开,指着那行字:“严重川崎病,是确诊并伴有冠状动脉异常,且须接受外科手术治疗。” 法官问赵某怎么看。他声音发哑,说:“我不懂这些专业词,我只知道孩子病了,医生说是川崎病。手术要不要做,不是我能决定的。” 庭审过程没有激烈争执,更多是反复拉扯。保险方强调“合同文字清楚”,赵某一遍遍说“普通人根本看不懂”。 一审判决很快出来。法院认为,合同条款把“外科手术”当成认定条件,过于苛刻,限制了正常的诊疗方式,属于减轻保险责任,最终判令保险公司赔付50万元保险金,退还当年保费,并免除后续费用。 消息传开后,小区里人议论开了。有人替赵某松了一口气,说总算没白交那几年钱;也有人摇头,觉得跟保险打官司太折腾。 保险公司不服,上诉。二审继续在乌鲁木齐审理。法官问:“疾病的严重程度,能和治疗方式直接挂钩吗?现在不少病已经有非手术方案。”保险方回答得不算有力,赵某则强调医生从没建议手术。 最终,二审维持原判。 庭审结束那天,赵某没多说话,把判决书折起来,塞进外套口袋。 事后有记者问他感受,他摇头,说:“钱不是最重要的。孩子病成这样,合同里写得明明白白,怎么就能因为‘没手术’就不赔呢?”停顿了几秒,他又说:“希望谁都别碰上这种情况。” 孩子那年四岁,病情控制住了,仍需定期复查。妻子不太愿再提保险,她说累。 楼下邻居聊天时,摇头感叹:“保险条款写得复杂,真看懂的人不多。”有人接话:“可真到要用的时候,一句字眼就能卡住。” 后来,赵某渐渐少在院子里谈这件事。别人提起,他只是摆摆手,说算了。
新疆乌鲁木齐,男子在女儿1岁后每年都花6000多元给女儿买保险。赵某的家在南郊一
窗边怡然地赏景
2025-09-18 15:10:56
0
阅读:0